Total Pageviews

Sunday, April 26, 2009

sophia 的小說初稿 : s.v.的字典書店

S.V.的字典書店 The dictionary store of S.V.

生活消費行動的社會訂單成本與價值體系的建構

–The social-order cost of life-customer a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system









多少主意文字研究室HowMind Letter Lab.

§ S.V.的故事開始 Start from the story of S.V. §

§ 貼心服務的計畫 The project of sweet service §

§ Eva在閱讀城市中旅行 Eva travels during reading urban §

§ 生活風格 (或以生活而言) 的價值:都市住宅學院( das Stadtbrau )

Value of life style (or just the life )Urban House §

§ 需求的訂貨要找誰買單? Who pay for the order of need? §


S.V. 的故事開始 Start from the story of S.V.

個人只要出現在社會情境中,就會形成互動的文本。

(Erving Goffman1,1983)

這行字,出現在S.V.的書店門口,誰也不知道S.V.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S.V.這個名字的全名,只聽說好像是一位來自北歐的名字-S.V.在城市裡開了一家不太一樣的書店,奇怪的是裡面全部的書,都是各國語言的字典(das Wörterbuch)、介紹詞彙(die Lexik) 詞位(詞素、詞彙單位das Lexem)的工具字典、詞源字典(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關鍵詞彙(der Wortschatz)或特殊詞類(die Wortart)專業詞典(das Lexikon)法律(die Lex, 源自拉丁文)語錄(das Wort,單詞)。城市裡的人們很快地為S.V.的店取了個名字「字典書店」,因為店裡大多擺放著字典類的書籍、查詢資料的線上資料庫所使用的電子設備,但大家最喜歡的是「字店書店」的特色閱讀翻譯,所以大家總是喜歡在下午茶時間或休閒的時刻,到「字店書店」渡過輕鬆的時光。

因為S.V.的店門口並沒有招牌,也沒有任何廣告或介紹,大家只能夠在店門上看到一張素面海報,上面寫著:「個人只要出現在社會情境中,就會形成互動的文本。」,所以大家其實一開始也不知道「字典書店」的閱讀翻譯2(die Lektüre)是什麼產品,大家開始知道的原因,是因為S.V.煮咖啡的香氣及烤麵包的香味,讓大家不由自主地走進店裡,店門口擺放著置帽架與衣櫃,門牆上還掛著一面很特別的鏡子,門旁有充滿綠意的洗手檯,妙的是洗手檯居然可以用管線連接到店門外的盆栽噴水器,所以時常可以看到S.V.店門前的小花園裡,有許多塑膠製的小天使在飛,因為S.V.的盆栽噴水器就是那些小天使,所以常常也會有城市裡的孩子們,放學後就跑來看小天使,不過也許是S.V.的某個很貼心的服務,讓城市裡的大小孩子們,都很喜歡來到S.V.的字典書店。這個貼心服務的小故事,就等介紹完S.V.的店再說明。

請記得如果您是有戴帽子進入S.V.的店,請一定要先把帽子放在帽架上,因為那是一種禮貌的儀式。當您打開S.V.的店門,其實那是一種畫上門把圖案的自動門,所以當您的身影來到店門前,打開S.V.的店門時,會有一個音樂正歡迎著您!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音樂,似乎好像知道您今天的心情,而讓您更開心地進入這家店。進入店裡後,會看到很多排只有100公分的書架,這些書架為什麼是100公分呢?根據S.V.的書籍參閱規定,「在書架上閱讀的讀者,請可以使用架緣上的文具,提供您紀錄資料,故請珍惜書籍,勿有任何記錄或影響下位讀者使用的行為。(本書架100公分的高度,是依照此城市的市民身高資料統計,並協助可以自行閱讀的孩童,能自行查詢相關資料,若仍需要協助,請洽詢服務臺,謝謝。)」這個規定,據說讓城市裡的室內設計師及傢俱製造商獲得不少收入,因為自從城市的市民們看到這項規定後,有孩子的市民們在自家的書房及提供童書的書店等,都改變了放書的方式,原因是他們實在是太愛書了,但是孩子在拿書的過程,總是有各種情況破壞了書本,因為孩子是想看書,所以也不知道該說什麼。而沒有孩子的市民,在家中改用這種書架的原因是,看到S.V.店裡某一個特別的100公分的書架上,佈置了許多瓷器、玻璃製的小小藝術品,在這個書架的特別設計是安裝了吸收陽光熱能的轉換器(der Umsetzer)3,及光照角度調整器4藉由光照角度調整器,可以隨時依日照時間調整吸收陽光熱能的轉換器,所以這個書架旁有個類似儲能設備的電子儀器,是一種電池變壓器,等充電完後,S.V.便將電池變壓器拿到店裡各個需要用能源的地方,所以這種節省能源的方式,居然還讓紳士們形成一種晚餐聚會如何修改書架空間。而貴婦們也可以加入聚會的原因是,她們會花很多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必須要讓先生們知道孩子們是如何使用書架,而且這個參與的過程,可以做為貴婦們參與婦女會的活動時,在分享照顧孩子經驗的餐會上,炫耀自己對室內設計的美學觀點5是多麼地具有學問,這樣一來更多的婦女就會知道,原來某一個貴族家庭多麼地重視美學教育,即使是貴族女子沒有在社會裡有工作的經驗6卻可以發揮美學的觀點,設計出可以讓孩子們安全地閱讀的成長環境。

而紳士們也喜歡與淑女們討論7此議題,因為那些類似瓷器、玻璃製的小小藝術品,是一種光照角度調整器,在討論書架空間的調整後,他們也討論著用那一種角度可以吸收最多的陽光外,也可以讓這些藝術品在家中的擺設,是最適合的欣賞的角度,這樣的討論會後來似乎成為未婚男子找尋適合的結婚對象的場所,也是未婚女子了解誰會是重視觀念溝通的適婚對象,畢竟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而言,婚姻不代表可以限制女性言論自由的權限,重要的是如果家庭的成員無法好好地溝通不同意見時,那往往是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這個觀點如此地被受重視,是因為這個城市裡某位年輕的社會學家提出的研究結論,由於貴族重視家庭關係對其社會地位的形象問題,所以也認同這位社會學家提出的觀點,只是畢竟要如何在兩性之間溝通必要的選擇問題8時,總是會有很多溝通的衝突。因此後來這個社會學家常在課堂上建立兩性溝通的討論課,讓城市裡的年輕人從學生時期,便開始學習如何和異性溝通不同的意見,因此似乎年輕人也開始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除了認識異性外,也可以了解自己可以和那一種類型的異性生活,畢竟生活中有太多的溝通是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衡突,不過也許是生活在社會裡人們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用尊重他人的方式來溝通吧!

此外年輕人也喜歡到字典書店的原因是,他們喜歡用字典書店裡寫些小紙條,因為這裡有很多不同語言的字典,他們會玩一種猜謎遊戲,謎語有很多種,但會提示語言的種類,這樣他們可以去查單字的意思,在查字的過程記錄字典中的句子,做為完成猜謎遊戲的證明。其實這個遊戲是S.V.在店裡舉辦的遊戲,因為店裡的字典實在是太多了,所以S.V.用這種遊戲讓年輕人可以學會如何找到適合的字典,來協助自己學會更多的語言。這裡還有一個很可愛的書架,是專門放幼童學習的字典,其實與其說是幼童的字典書架,倒不如說是幼童遊樂區,因為這個書架好像是樂高積木一般,讓幼童可以在查字典的過程出對的字或者對的圖,所以這裡常有很多母親會帶小朋友來看在學字母9的孩子們,是如何地查字典這樣可以幫助幼童更快地學會語言的符號意義。此外這個遊戲區其實是提供親子互動的閱讀、閱聽場所。所以這個特別的書架其實是親子活動房間的設計,無論孩子們如何地突然大叫、或者是太開心地跑來跑去、會發問很多問題、需要閱讀故事書給孩子們聽等等之類的互動,都可以在這個特別的書架裡,得到許多的自由,而不用擔心在公共圖書館所遇到的不禮貌的問題等,畢竟公共圖書館主要是為成年學習者或較大歲數的學生們所提供的場所。

所以店裡的書架設計,其實是一種學習空間的規劃。

如果您看過WittgensteinWien(德語:維也納)的住宅藍圖10其幾何學的概念也許會讓您了解在書架間穿梭的樂趣。而陽光普照的書架區,其空間環境給人的感覺,您可以參考Le Corbusier為其雙親設計的私人住宅「Maison Blanche(白色之屋,Villa Jeanneret,1912)11,是座落於瑞士La Chaux-de-Fonds的房子。

書店的後方有個後院,這個後院有一個很小型的養漁池(義大利文vallicultura)12,但因為這個城市不是潟湖區,所以S.V.的後院有個排水溝,是在開店以前所進行的工程,聽說是S.V.跟城市裡教生態學的老師與環境工程的老師們,一同合作完成的戶外教學設計場所,所以這個排水溝可以通到城市郊區的河邊,據說是S.V.參考一個類似羅馬人(約西元前25年,羅馬紀元728)建城規劃的模型13,這個模型原本是在要塞(castrum)規劃護營溝渠,於城牆內側,環繞城市的一條30英尺寬的地帶,即城址(pomerium),城址完成後舉辦城牆儀式,由祭司、隨侍的軍隊及白母牛與白公牛犛出溝槽,此為城市的神聖區,以受神明庇佑。當然這個排水溝並不是沿著城市的溝渠,畢竟現代城市是有很多行政區的劃分及土地使用的功能所以這個排水溝的工程,其實也花了不少時間去和土地的擁有者討論,之所以他們同意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只要花費購買吸收陽光熱能的轉換器,及光照角度調整器,得以在其土地上的排水溝安裝此設備,所以才答應合作建立這個排水溝,因為這個排水溝的位置剛好是這個城市日照區最長的位置,所以除了可以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設計之外,也可以提供儲能的場所,據說這個排水溝水質的定期檢測系統,是由這個儲能設備提供的熱能。當初在設計這個檢測器時,有學生真得用當初羅馬人規劃城市的主街與空地(即廣場,forum)時用的測量工具:groma,可以測量街道一律垂直相交,因此街道的平面圖可以完善地規劃建築空間,使建築物的設計可以符合當時的法令:建築高度必須符合此區的陽光能照到街道的地上,所以學生也計算出各檢測器的位置,能獲得最好的光照位置,以延長設備使用的期限。也有學生測量城市空間的光照14區,有哪些地區因為有足夠的光照,因此獲得比較良好的環境品質15關聯性,在工程發展的期間,常會看到很多年輕人,或者是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人等市民,都來想參與測量的工作,雖然有些人是為了想了解這個測量結果,是否能提高其土地的地價吧!

在這個後院裡,可以享用S.V.特製的咖啡與麵包,因為是限量製作,所以必須用預訂的方式,才能購買S.V.的咖啡與麵包。但S.V.的咖啡與麵包,可不是有錢就可以預訂,或者是想喝S.V.的咖啡、想吃S.V.的麵包,就可以預訂的哦!因為S.V.和城市裡的診所提議一種合作契約,所以必須要有診所的某種證明才可以預訂。不過大家好像覺得能有種這種證明,就好像得到學校的畢業證書一樣,所以大家也願意接受這種方式。

字典書店的各個書架依不同語言分類,無論是東方語言、或者是西方語言,從印歐語系到南島語系,只要是字典或專業詞典等工具書形式,都會依語言類別分類。另外還有一個書架有特別的分類,排放著許多介紹城市相關知識的字典,是按照作者的姓名排列的,譬如說有一個 Habermas的作者排放在第H排的架上,他的E書被翻譯成六種語言,所以我們可以找到Habermas這本書的六種譯本及相關的解釋說明書,這樣的分類排列,根據S.V.在說明書籍排列的舉例內容中,提到一種新的概念,讓大家更具體地了解到「閱讀翻譯」的意思,此內容是「在HabermasE著作及E本的書架,可以找到關於城市美學的知識論基礎。因此請到HabermasE字典區查詢。」”E字典區查詢,是指對於E這本書的所有譯本及主要解釋E這本書的文本,所以對於想要了解E這本書的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來閱讀這本書,而且也可以參考對於此書不同的解釋文本,所以這些譯本及解釋文本就成為分類功能的字典型式。為什麼又叫做閱讀翻譯呢?若HabermasE書在S.V.閱讀使用紀錄統計到一定的數據後,S.V.會詢問讀者的意見,是否需要舉辦關於E書的讀書會,並邀請這六種語言的主要讀者,閱讀大家想討論的內容,一起來翻譯”E書的原文目的。獲得這項服務的費用,只要擁有診所的證明及購買字典、咖啡、麵包等基本消費,就可以參與’’閱讀翻譯的服務,此外,只要是喜歡音樂的讀者,若可以找到能詮釋閱讀E書的樂曲,就可以盡情地在讀書會當天享受免費的咖啡及麵包,當然也必須是獲得某種證書的讀者。

但是因為S.V.的字典書店實在是吸引太多的人來,所以讀書會從S.V.的後院,轉移到城市裡的學校教室,據說是校長親自來建議的,因為有太多孩子們想參與,結果在排隊的過程,發生了爭執與打架事件,所以他們在上課時,不想在同一個教室上課,所以校長和老師們討論後,老師們願意協助參與展覽室的管理,並了解孩子們參與課外活動的情形,才開放展覽室,讓大家可以參與讀書會外,也可以有場地放樂器,聆聽音樂及閱讀分享。不過S.V.拒絶讓那些用爭執、打架等暴力方式溝通的孩子們參加讀書會,除非他們同意參與「伴讀計畫」,並且經過S.V.的考試後,才可以參加以後的讀書會。

S.V.的字典書店,其實讓人最喜歡的地方是,大家可以在店裡的公佈欄裡,知道最新的字典訊息16讀書會活動等之外,更希望知道何時有機會成為讀書會的翻譯主持人,因為這項任務是由城市的有意願的居住者,參與投票而票選出來的翻譯主持人,翻譯主持人若能順利完成讀書會的分享,並獲得參與讀書會讀者的支持,則有機會獲得經費,到自己喜歡的城市旅行,據說當初S.V.規劃這家店時,是因為城市裡的旅行社支持這個計畫,所以才選擇在這個城市開店的。

雖然大家還是搞不懂S.V.為何要用一堆規定、與城市內的商家等單位有合作計畫,才願意經營這家店的服務。尤其是必須要有城市診所發的證書才能夠買S.V.的咖啡與麵包,一開始大家真得覺得莫名其妙,這到底是用什麼生意方法做的買賣?但了解原因後便開始認同這項服務的提供,是如何地對自己的人生有多麼地重要!這也就是為何城市裡的生活者開始到處問「您今天有獲得貼心的服務嗎?」,成為這個城市裡新的招呼語,成為S.V.的字典書店所創造出的口號17。而城市生活者自覺意識、自由思考的口號,創造出的意志“(der Wille)行動,將生活者「內在的創造力」於字典書店裡思考的過程,「塑造一種內化的造形過程」18此思維觀念凝聚的口號,也成為了這個城市生活行動的話語,在個人每天的生活消費行動中、在城市商家們討論訂貨成本的會議裡、在城市生活環境的空間脈絡。


貼心服務的計畫 The project of sweet service

…您會喜歡蒼蠅19,還是種子20這個問題出現在某一篇翻譯作品,S.V.正在為下期要出刊的電子報,找尋適合的翻譯文章。但是他正忙於把讀書會的活動、新發表的文章貼在公告欄上,所以他還沒有時間好好地想這個答案。

今天的公告欄裡出現了新的文章:「The Functionality of Things is the activity of customer to create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是由一個喜歡閱讀城市空間的讀者所發表的。此部分的內容是:

……個體的存有,即呈現個體需求的存在,也因此產生了個體需求如何獲得滿足……,……若從主體性建構社會行動的互益網絡21其社會系統的客體原則易於發展共同體的基礎功能與功能分工整合22。係供給型需求強調的是依主體性的生存要件,建構供給機制的經濟市場,其需求發展得以成為需要供給的標準,即供給型需求的開發除了符合永續市場的經營,亦維護主體的生存權益,此外於客體機制的稅務法規訂定,將可彈性地依屬人主義或屬地主義,劃分納稅分類。如移轉租稅可定義為屬人主義及屬地主義的調整原則,使稅收機制著重在空間活動形成的環境負荷量,得以社會系統建構互益的環境發展。

消費行為的形成,乃建構於產業經濟的機制,而社會系統中的市場功能雖以產業經濟為發展前提,然其主體的立意價值是依其客體的功能,是否能滿足生命個體的主體需求,以建構生命個體於社會系統的客體位置,係生命個體的客體定位將是發展社會系統主體機制的延續可能性。是故消費行為所立意的主體將可分為:

  1. 社會系統主體的功能機制,
  2. 個體系統主體的價值定位,
  3. 個體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共存主體行動網絡,

而主體的功能機制、價值定位、共存主體行動網絡,則得以行動網絡的互為作用,發展其價值分化與價值整合的共存客體的可能性。故行動網絡的價值立意,即客體如何定位於主體的系統,使發展其互益的功能機制。

本文的功能機制、價值定位、共存主體行動網絡,以「大學社區化」的價值網絡來陳述消費行動的建構,則大學為個體系統的價值定位,社區化為社會系統的功能機制,大學亦為生命個體系統的社會系統功能機制,係建構大學為個體系統的價值定位,來自於生命個體系統參與大學為一社會系統功能機制。此立意於教育發展的價值定位,所構成的消費行動網絡如何建構共存主體行動,則需將此網絡媒合可行性的溝通行動,如教學設計所欲發展的大學價值定位,如何媒合學習者個體學習行動的需求標準,大學的個體系統需思考的是學習者的需要標準,是立意於教育發展的價值定位,是否亦得為學習者個體建構其於學校社會系統及社區化社會系統的功能定位。教育的消費行動建構的價值網絡將分為:

  1. 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行動,如何達到其教育學習過程,於教育系統的客體定位。於教育課程學習的課程行動,產生個體生活於學校組織及社區空間網絡的行動建構。如學校成績是分類學習者客體定位的依據,然而其不同等於學習者主體價值的立意23
  2. 學校為主體的社會行動,如何達到主體功能於社會系統的客體定位,如學校考取分數的分級為學校客體定位的依據,亦非學校主體價值的立意。
  3. 社會系統為主體的功能行動,如何以其功能機制建構學習者客體定位,與學校系統的客體定位,則為其主體功能發展其價值網絡,如學校的學歷為學校體系建構社會系統的功能分類的參考基礎,學歷擁有構成生命行動者於社會體系統可參與的消費活動,消費活動建構的社會消費行動網絡,為社會系統的客體定位,然而其主體價值則依賴學習者客體與學校客體所發展的主體行動,如何以教育行動發展其共存體行動即學習者是否能因教育學習的消費過程,獲得社會系統的價值定位,學校是否因教育行動的供給過程,獲得於社會系統的價值定位。

然而行動者的生活空間網絡,亦非只存在於學校系統的消費過程,其於學校的社會行動,則為發展社會系統的可能性機制,係學習者價值定位成為建構社會系統功能機制的發展行動依據。因此價值網絡的功能機制則需思維如何建構各主體價值的定位的可能性。如學習者的自主性,如何融合大學價值定位,方是建構價值共存的永續機制。……可否如此地思維Bourdieu的場域理論,其陳述的是場域功能的結構性,如何以文化權力的形式制約行動者的自由意志,亦或行動者的意向類同於場域功能的結構性定位,故其社會功能定位的主體性與行動者的價值網絡,是能夠形成共存體系的互益機制24然而社會系統的客體性與行動者的主體性,仍存在一種平行作用的權力結構,係社會系統所存有的主體性乃行動者為客體定位的主流機制,故社會場域變遷過程所形成的機制衝突,往往也呈現出行動者主體性的驅力增強,係社會變遷的物理作用所致,當行動者的主體性驅力構成物理原則的作用時,即行動者可成為社會機制變遷的可能25。……

S.V.是在看了這篇文章後,形成某個關於服務的想法,這也就是貼心服務的運作思維基礎。S.V.參考了這個城市裡的所有統計資料,包含了城市行政單位的資料如人口統計、生活調查狀況、就業安全、城市房屋市場行情、教育資源及就學狀況等,及城市內學校單位與商業單位所發行的相關資訊,即所有關於城市生活空間與生活活動的相關數據資料。S.V.將這個計畫暫時稱為「都市住宅學院」,目的是希望創造一個互動式的閱讀環境空間,其空間設計除了容易有足夠的陽光,讓閱讀者容易有快樂的心情,並在公共空間播放合法的授權音樂,使閱讀過程獲得更有效的學習或擁有好的心情去閱讀。所以S.V.招集了所有會音樂的城市居住者,歸納了各種音樂的類別,及何種音樂能助益何種知識閱讀的學習,讓閱讀者緩和生活中的壓力及各種不愉快的狀況,藉由音樂及閱讀的過程,獲得找到快樂心情的方法。譬如學習德文發音的初學者,同時也聆聽Korgold26的樂曲Quintet in E major, Op. 15 1st movement: Mäßiges Zeitmaß.,會有何種學習效果?這樣的方式其實就好像在休閒的時刻閱讀一本小說,亦播放著您在此閱讀的時刻想聆聽的音樂,或許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透過不同媒體的訊息,讓個人獲得不同的學習效果,然而每個人對語言所感知的聲音,其實往往會受到其音樂背景影響個人對記憶語言的意義,及其記憶存有的時間長短等。畢竟旋律是一種有聲的無形符號,但其聲音所傳達的圖像聯想,卻是足以讓個人在其聆聽的過程中,連結起可能的相關圖像27或認知的信息等。譬如在渡過結婚紀念日的餐廳裡,突然聽到屬於他們的歌也許接下來的聆聽對他們的對話與互動,將會是呈現其彼此所擁有的關係的狀態,是如何地被描述出來。

而感受性的想法是可以被分享的!如同法國人Philippe de Vitry(1291-1361)的音樂記譜法(1316)使作曲家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最早有複製樂譜的印刷中心Venice(威尼斯,1501)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印刷商對文字與圖像的傳播所形成的文化流動性版畫價格降低,改變了人們的視覺感官及藝術品呈現的形式,改變當時貴族社會的閱讀方式,也創造了不同於王室的中產階級,開創了新的閱讀市場。在這樣的閱聽與閱讀行動雖然著重在教會的宗教活動,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為整個新興的中產階級與手工業勞動階層的社會,生活於有藝術家共存的經濟社會,雖然藝術家和贊助商可能無法有自由的藝術鑑賞力,不過這樣的經濟發展形式,也影響了S.V.對規劃「都市住宅學院」的想法。而這種想法形成時,其實也讓S.V.困惑一些目的行動的思維,在審核這篇文章的過程,同時也有另一篇翻譯作品完成,這篇翻譯作品的部份內容是:

社會學家面臨的抉擇總是需選擇社會群體或主要客體的認知行為,是接受其不認同社會學家所陳述的社會事實,畢竟社會觀察所獲得的象徵性意義,也只存在於社會學家對社會構面的內在認知,其非預期性的否定是不會由社會學家所預先認知的,因為社會學家的任務是在象徵性意義的脈絡中,找尋建構社會真實的可行性行動,也因此社會學家的社會功能定位,往往地受制於其現存的社會體系,是如何認知社會生活應可有哪些選擇,可以創造價值定位的社會運作機制。

然而社會學家建構選擇項目的具體象徵性,全然於行動者個體如何重視其主體性價值定位及如何獲得社會客體的功能定位,除非行動者個體只希望成為社會體系的客體象徵,那麼社會學家也許就將象徵性的時間意義,建構在“文士“28的社會功能定位,以陳述其於空間行動中,所具有的象徵性意義,等待其價值定位成為社會真實的可能。

所以對於「都市住宅學院」的目的行動,其實S.V.困擾了一陣子。而當S.V.在城市裡的花園步道散步時,剛好遇到城市裡的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復健科主治醫師、營養師也來到這裡放鬆心情,S.V.將這個想法和他們討論後,所以才決定開發跟診所合作的「都市住宅學院」,為其貼心服務的目的行動。而關於都市住宅學院的計畫目的:

整合城市現有空屋及充足空間辦理文化活動之合法住宅,建構都市住宅學院的文化活動場域,開發應用知識學習的人文教育活動,由音樂相關學系、餐飲相關學系、室內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及學習者等社會人士,執行各項活動的辦理,以增進其經驗學習及社會參與的工作機會,即都市住宅學院為整合都市生活空間及人文人力資源的都市文化教育機制29……”

相信社會科學界的知識份子們對看了「都市住宅學院」的計畫目的,也許會有些教育學的想法。的確!關於都市住宅學院的發想,其實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早在德國開設第一間以小孩、學習者、經驗為中心的幼稚園,雖然幼童的學習行動若以Wolfgang Kahler(柯勒1887-1967,德國完形心理學派)頓悟學習來建構經驗環境,其可能會面臨兩種思維形成的肯定或否定互為作用:Francis W. Parker(1837-1902)的集中理論( Theory of Concentration)與學習者中心哲學基礎:建構主義學派(Constructivists學習是知識建構學生參與的教學)與客觀主義學派(Objectivists學習是藉由教學設計系統媒合的知識傳遞)又會如何影響幼童的感知能力,以受制其行為發展的任何可能性。不過John Dewey(杜威,1859-1952)的學習者中心教育(Learner centered education),以問題為基礎和興趣所論述的《經驗和教育》(Experiences and Education),將洛克的白板”(tabula rasa)、培根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Immanuel Kant(康德)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William James (1842-1910)認為真理和經驗是生活經驗的連續事件,Howard Gardner(迦納,1983-)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跟同時期的Walter Groplus(華爾特‧格羅佩斯1883-1969)創建工業設計的理念:團體合作(teamwork)、標準化(standardization)、量尺(modular)所欲達到的目標創造工作的共同國籍(the common citizenship of all forms of greative work),不約而同地發展出本位的行動模式,不過DeweyWilliam JamesHoward Gardner的教育理論(可將瑞士哲學家Jean-Jacques Rousseau(盧梭1887-1967)融合自然、本位、經驗的方法作參照),對教育場域30的學習行動,也許存在荷蘭風格派31對包浩斯教育經營理念的影響。而都市住宅學院的部分計畫內容:

  1. 尋求喜好音樂32、餐飲文化的都市生活者,能夠提供音樂會舉辦的空間、廚房等適合場所,協助調查都市住宅現況生活活動空間設計的相關資料。
  2. 尋求喜好音樂、餐飲、設計的學生或社會人士,規劃音樂會、餐飲俱樂部等活動,協助提倡都市休閒生活的活動,提供健康樂活的飲食文化。讓學生社群及社會人士有機會發展個人專長,助益更多人於都市人文教育的社會參與。
  3. 媒合樂器教室、餐飲物流、食品供應商等以廣告文案等企劃合作,提供學生以個人喜好發展個人專長,及協助雙薪家庭的孩童、青少年的社會支持,係都市生活空間的孩童、青少年多數無適切的社會支持,以協助其探索個人價值與夢想的實現。期能以此計畫,建構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33期讓孩子們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都能獲得適切的社會資源,培養發揮個人價值的專業能力,在生活中快樂地長大。

但是「都市住宅學院」又會與以診所為合作單位的貼心服務有關聯?

如果您接受Lewis Hyde(1979,1980,1983)所論述的《禮物的美學》禮物必須保持流動34,那麼S.V.的「都市住宅學院」將可以為您獲得生命中最想要的且是可以被得到禮物,然而若您從不認同禮物的重要性,那麼請您試著了解「生命即是一種禮物的形式。」的想法。Hyde在此書的導論提到人類學研究的禮物交換,「醫療社會學注意到禮物交換的問題,因為他們了解到,贈禮的倫理正是我們所謂聖物流通的往來形式,而在醫療社會學裡,那聖物就是人類身體的各部分。最早的作品如英國社會政策學家Richard Titmuss(蒂特穆斯)(1971)《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探討我們如何處理輸血用的人類血液,其比較英國體系(把所有的血液都歸類為禮物),及美國體系(混合血液捐贈和買賣)同時移植技術日新月異(特別是腎臟移植),後而出現探討「生命的禮物」的倫理和複雜關係(p15-16)生命的過程在這個以「生命的禮物」為延續的前提下,「交換」成為了「禮物」的制度35之一。然而這樣的交換制度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快速的工會制度,仍是存在著「資格身份」的議題,因為「資格身份」限定了醫生和藥師才有資格處理植物或藥材等行為,然而這樣的換標準若是著重在「生命的禮物」的想法上,那麼人們又可以如何在著重交換標準的條件下,獲得適合的「生命的禮物」呢?因此S.V.和城裡的診所開發了某種證書的形式,即生命禮物的「交換標準」,這個證書或許可以說是預防醫學的行動形式吧!

S.V.和診所裡的營養師討論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營養,然而人們因為個人的社會環境條件因素或個人喜歡食物種類的因素等,而無法獲得相對的營養需求,所以「貼心服務」的資格即著重在協助城裡的人們如何了解自身的特別需求,而獲得健康的身體,當人們願意支持這樣的想法也達到獲得「交換標準」的證書時,人們則交換到參與「都市住宅學院」的資格,因為對S.V.與城裡的診所而言,持續地擁有健康的身體的目標,是讓人們如何有機會實現個人的夢想!亦即人們如何活得更快樂!這些想法如同思維「食品與生活」、「運動與生活」等預防醫學的議題,所以S.V.開發了「都市住宅學院」也是為了支持診所的預防醫學計畫,因為「都市住宅學院」是以建構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為目標,所以S.V.著重在生活品質的建構,也許是都市住宅學院希望透過設計的觀點,讓城市裡的人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設計風格,讓自己活在某一個設計群體的生活中,享受個人的生活風格的同時,也了解到生活中跟自己一樣選擇的族群,藉由消費具有設計風格的產品,發現個人價值與他群價值的同一性。他群價值36S.V.想要藉由都市住宅學院將個人的需求如何定位為群體的需要,進而有足夠的資源滿得自我需求的滿足。然而個人需求的解讀是不容易被了解、而個人的需求基於生物發展的過程,也不可能是單一的需求,因為需求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為何S.V.想要以設計的無限可能性傳達出行動的可行性,將診所的服務與設計理念所結合的生活風格行動--延續貼心服務的都市住宅學院的發展重點。

如果您研讀過Lakshmi Bhaskaran37的《當代設計演化論》,您將會了解到都市住宅學院與診所單位所發展的「設計風格」。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介紹主要設計運動與風格、重要設計師的設計作品與設計上的重要事件。而S.V.在規劃「都市住宅學院」的相關細節時,是依據主要設計運動與風格的介紹,發展可行性的貼心服務,因為此設計運動的發展是證明設計風格的價值可被量化為市場定位的價格或許也可以說是將個人的需求如何歸納為群體的需要,所建構的需求滿足的價格機制!這樣的建構過程,可以想像一位古典音樂的愛好者與音響設計專家(acoustician)在討論設計一個複雜音響空間的音樂廳,如何讓音樂的演奏獲得一個完美的聲場(即音響)若優秀的小提琴製樂家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的靈敏音感所創造出頂級音響品質的小提琴,可被設計為一種測量環境空間或室內空間的音質程式,藉由此音質測試找到每個人最適合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在都市的空間中共同演奏出一場完美的交響樂!無論是聽眾、觀眾(audience)或聽眾席、觀眾席(orchestra floor),能夠藉由這個音質程式在鞋盒方形(Shoebox)38的音樂廳、歌劇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包廂(box)或室內座台(balcony)包括享受到最完美的餘響時間(RT, Reverberation Time),而喜愛音樂的人們可以將購買入場卷的消費行為,獲得更高生活品質的消費價值在聆聽音樂的過程,藉由餘響時間和小提琴家Issac Stern共同享受輕鬆優雅的氣氛。

而每一位生活者如何能共同演奏出完美的交響樂呢?S.V.認為當生活者能夠依個別的需求找到適合自己或家庭、工作的生活空間,那麼每位生活者可以在生活的互動過程中,找到與環境互動的平衡關係,也就是將生活需要的消費行為能建構在維護環境生態的消費行動中,而因為設計源自於需求的思維建構消費需要的可行性,因此《都市住宅計畫》引用《當代設計演化論》依時代演進列出設計運動與風格說明39希望能找到一種包括生態維護成本考量的生活消費體系模式。如同Claude Lévo-Strauss(李維斯陀)討論神話與音樂的過程,會遭到許多誤解,其以相互性與延續性的特質,也說明了如何以音樂的形式,展現對神話的解讀方式,畢竟音樂是一種以串聯符號傳遞訊息的語言,其符號的特性呈現出人們如何將疑惑藉由神話的故事獲得能接受的答案,然而時序性的文字符號所展現的語言,往往受制於不同語言的思考、不同認知的語意,而無法獲得相對的了解。這樣的關聯性,其實對城市裡的人們是不容易弄懂的,畢竟音樂對許多人而言,也是一種無法了解的語言,因為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是不同的,音樂的形式也呈現個人對事物的選擇與接受性40同樣的衝突情形也發生在S.V.籌劃都市住宅學院的過程,S.V.在初期嚐試用當代設計風格的發展,說明人類生活的需求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如何地運用可行的商業模式,建立起個人需求是可以被社會滿足的機制,並同時將個人需求成為一種需要的形式,即透過個人在生活中的消費行為,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或個人的社會需要等,而這樣的消費行為則是社會必須要維護的消費行動!因為人類需要被滿足的形式是可以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如同人類因擁有知識而獲得不同的認知能力,以改變其生活方式而獲得的生活品質,不是只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滿足其生活存在價值的需求。

譬如說西元1960~1969年於美國所興起的設計:太空時代風格(Space Age),所創造出的光學字體(OCR-B, Optim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為Adrian Frutiger1968年創造的,原為肉眼閱讀和電子掃描辨識方便的字體,在1973年成為世界通用的標準字體,其通用性並非限於專業人士需要而具有的。而傳統賽璐珞動畫與電腦動畫技術,將動畫師的作品走向新的視覺美學策略,解決視覺上的混雜(hybrid visualization)即是能將動畫作品成為可以上市的「迪士尼式動畫」、「宮崎駿」(Miyazaki Hayao)的《神隱少女》(Spirited Away,2001)與《貓的報恩》(The Cat Returns,2003),與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動畫作品不同的美學路線,即Production I.G.的院線片《世紀末的吸血鬼》41(Blood: the Last Vampire, 2000),其人物動畫都盡量做到不違反生理構造(生活中認知的真實),以寫實主義的視覺42策略將觀眾對片中的時間與社會場景,構成某種認知的衝擊,改寫了照片和攝影機的圖像形式。之所以用設計的原則來構思都市住宅學院的原因,是因為設計理念在於個人對生活事物及環境的靈感,創造出對環境與人類生活有益的產品,藉由設計的構思串連起物體之間的功能,如何可以被滿足到人類的需求,而人類因為需求所選擇的事物,又如何串聯起共同的需要,構成社會體系發展相關的機制,因應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而建立起社會體系持續運作的可能性。

而都市住宅學院的任何一個執行的計畫,皆是由共同需求的都市生活者,發展的都市生活服務方案,所以當S.V.在發展這個計畫時,因為受到許多溝通上的挫折,有時會疑惑著:這個城市裡的生活者,難不成都是為了擁有學歷而尋求知識,即使自己不喜歡也不認同這個知識?而且他們也只想生活於現況可有的選擇!回想起後院的生態工程計畫,當時是因為沒有資金而與學校的老師商議可行的學術研究計畫,才發展出可以讓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可以了解城市的地理環境又是如何地影響在城市的生活。不過工程完成後,所有參與的學生都因為畢業而無法繼續後續的活動,而老師們也因為其他研究需要,不再有時間協助後期的學生以類似的活動協助他們認識這個生態工程的計畫,據說是因為後期的環境工程學科的開課老師,並不認同這個計畫的原因所致(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兩位老師在學生時代就己是死對頭,所以到現在誰也不想支持誰,而他們之所以是死對頭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愛上了同一個女生)

對於都市住宅計畫、與診所合作的證明、當代設計風格的發展究竟又為何有關聯性,而構成貼心服務的概念?若暫時先不去說明S.V.蒐集的統計資料,因為那是需要用學習統計課與研究法課的課程時間,才能說明的完,但還是不太可能說明清楚的因素,只是說明S.V.從統計資料所獲得的具代表性數據,規劃出的都市住宅計畫,訴說這個貼心服務的小故事。

S.V.在某篇文章的內容「……個體的存有(sein),即呈現個體需求的存在(ontic,存有者狀態上的),但存有者與存有論上的(ontological)存有之間,也因此產生了個體需求如何獲得滿足……,……若從主體性建構社會行動的互益網絡,其社會系統的客體原則易於發展共同體的基礎功能與功能分工整合……」,以物態空間(Cyberspace)43的概念聯想到文藝復興的歷史,有一個義大利的藥師Palmieri Matteo(1406-1475)15世紀開的藥鋪,至今仍座落在Firenze(佛羅倫斯,英語:Florence)的城市裡,當時的經濟發展形成對行會功能的需求,而當時主以織品貿易為主,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帶動了同一個行會的織品商與工匠們、與只能醫師、藥師44才能用的醫藥材料,共同研發染料的相關技術,讓各司其職的專業領域經由經濟貿易的需要,而建構互益型的商業交易。然而這個藥師同時也是位人文主義學者,所以這樣的角色讓S.V.開始構思以何種社會組織為主要的可行方式,來開發互益型的商業交易,其著重科學方法與人文思維的觀點,S.V.選擇用當代設計風格的發展,結合了具醫療功能的社區性單位診所,來建構維護生活品質的商業活動,而生活品質是一種建構在生活空間所認知的文化概念,係生存空間為生活者在時間與空間的過程中,不斷地將生存空間演化為一種生活空間的形式,而這樣的形式是由生活品質所裝飾出來的。所以為何都市住宅計畫是以建構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為目的,是基於將生存空間形塑為生活空間的生活行動,無論是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費行為如維持生存的生理功能等,或者是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行為等如獲得學校教育的學歷期能夠生活於現實社會的空間等。

S.V.現在正在執行一個關於熱力學的都市住宅計劃,這個計劃因為獲得城市裡的手製比薩店的老闆支持,而剛好此時的讀書會是討論熱力學對環境的影響,所以這個讀書會剛好也可以將此比薩店的生活空間,進行一場實驗計畫,將此計劃應用到生活場域,期能證實理論的內容。在同時有人力資源與實驗場域的條件下,S.V.暫停所有的讀書會活動、閱讀翻譯、伴讀計畫,及暫停接受咖啡與麵包的訂單,畢竟字典書店的空間維護就需要不少時間及體力,然而S.V.堅持執行這個計畫的原因,是為了能籌措更多經費,以支持更多翻譯主持人能獲得城市旅行的全額經費補助。不過若是有人能協助S.V.執行讀書會活動、閱讀翻譯、伴讀計畫的相關活動安全設計的細節與監督執行,則S.V.仍然會想辦法弄出好吃的麵包與好喝的咖啡,因為現在S.V.己有自己的品味小組,協助S.V.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好需要的食物量。這個品味小組即是由許多大小孩子們所組成的,這個小組的組成是因為每位孩子們有個別的獨特味覺與觸覺,所以S.V.在字典書店裡設計的猜謎遊戲,其實是為了讓孩子們可以學到各國語言的食材單字、原物料單字、烘焙用具等相關單字,孩子們依各自的喜好還可以學到各國語言的營養學、化學成分、預防醫療等單字,讓孩子們從小可以知道有哪些食材是可以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體、或擁有足夠的體力參與耗力的活動,孩子們還可以在校外教學時,到城市裡或郊區、鄰近城市旁的農地、漁場、牧場等經濟作物的場域,將所學到的新食物,讓S.V.猜猜看這個單字是什麼語言,畢竟這個城市的發展讓許多農夫們引進了許多可栽種的異國作物,所以孩子們也可以看到非原產地的作物,而他們就可以有更多機會,用這些當地的經濟作物或進口食材等,在品味小組的例行任務中, 發揮他們各自的感官能力,畢竟能一飽口福的活動總是讓孩子們最開心地的遊戲方式。所以這些大小孩們總是喜歡隨時跑到S.V.的字典書店。

這個品味小組很幸運地能在S.V.設計的廚房裡,參與各種麵團的實驗,只要這些孩子們能獲得家長們的同意,還可實地觀察烘焙的過程並依安全性參加烘焙的行為。若您有看過英國廚師傑米‧奧利佛在義大利訪問的學校時,這群孩子們就像那些從小就在生活中,知道任何蔬菜水果的名字,用很可愛的口語說出這些名稱,還有些孩子因為用自己喜歡聽到的語言說這些名稱時,可以互相學習不同國家用的單字,當他們用不同語言發出這些名稱的聲音時,好像在聽一場兒童歌劇,因為在這些指導過程裡,發音的順暢與接續練習發音的語調,似乎正在喊著這些食材,奇妙的是當天若全部的孩子學會了很多語言的食材,那個食材做出的麵包就會特別好吃,好像孩子們在唸了一堆祈禱文後,就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其實品味小組還有一個設計的目的,這是S.V.在規劃閱讀城市旅行的計畫時,以品味小組為開發旅行計畫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將可在Eva的旅行中了解。

而品味小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開發貼心服務的計畫,所以品味小組其實是一個類似調查單位的團體,為什麼品味小組具有調查的功能呢?其實在S.V.設計猜謎遊戲的文本,是基於語言學的學習設計,讓孩子們練習如何將生活中的食物,用不同的語言說出來,在查字典的過程裡,孩子可以觀看到不同語言的單字排列順序,而在彩色字典的查詢過程,可以增加孩子們對生活中的己知事物,對另一種語言的表達,又會是何種圖像或形式?進而對己知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而對己知事物保持不同看法的態度,即是S.V.訓練孩子們思考所有可能性的重點,因為孩子們成長的環境,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告訴孩子們相同的事物,在孩子的世界裡,己知事物是建構孩子們如何以經驗去選擇未知事物,然而己知事物的選擇並非對孩子們是最適切的選擇,有時更是限制孩子們完成其適合的發展。在猜謎遊戲中所獲得的食物單字能力,讓孩子們能以基本語言溝通能力(每個孩子仍有其不同的學習成果),可以用口述方式找到食物的圖像時,S.V.將這些孩子們參與猜謎遊戲的升級版,S.V.發給每位孩子一本食物資料簿S.V.告訴孩子們每天記錄家中所有成員每天購買的食物,包含過期的食物與未吃完而丟掉的食物,會看磅秤的孩子可以試著記錄各項食物的重量等數據。其實這本物資料簿除了是每位孩子成為調查員的象徵之外,也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關心自己的健康。而這本食物資料簿即是決定誰可以獲得貼心服務的主要依據。

關於這本食物資料簿,孩子們將依日期、時間、食物種類、食用食物的人、過期的食物等數據,記錄家庭的食物消費狀況。因為資料涉及到家庭生活的行動,所以在開發食物資料簿前,S.V.曾跟城市的家長們說明這個調查計畫S.V.獲得家長們的同意後,並簽署應用食物資料簿的保密契約孩子們也必須遵守這個契約的規定,不能和家庭以外的人討論自己的食物資料簿,依契約內容規定符合討論的事宜,需另外經由討論或合作的同意,才可以進行應用食物資料簿的內容,執行任何一種合法的資料處理。對於個人資訊保護的原則,S.V.是非常重視的,而這個契約的形式其實也是保護S.V.在開發貼心服務時所擁有的個人保障。至於家長們為何會同意這樣的契約形式呢?有些家長們覺得沒有簽署契約的必要,覺得S.V.實在太小題大作了,因為這個契約的內容居然還附上國際法的相關規定!他們可能連自己城市裡的法規都還記不清楚,或者是聽都沒聽過呢!但是S.V.即使是對那些信任S.V.的家長們,也絶對堅持他們要簽署這個維護彼此權益與應盡義務的契約45除非他們不想要這個貼心服務,或者是孩子們無法履行對食物資料簿的保密義務,所以為什麼孩子們以獲得食物資料簿的調查員身份時,其實S.V.也在那些遊戲中教導他們一些法學的觀念,讓孩子們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生活權利。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S.V.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契約的重要性,在參與品味小組的開始,就讓孩子們在查不同的字典時,學會了解如何用字典的規則,這些規則若是以直接唸教科書的方式,孩子們肯定會聽都聽不下去,所以S.V.將這些規則的說明設計在查單字的過程中,讓大孩子教小孩子如何看字典,或者是比賽誰可以最快找到單字,孩子們在競爭的過程裡,難免有些爭執的情形,(這些爭執不是搶字典,而是他們各自覺得不公平的情況,如有些孩子會覺得這本字典太重了,所以他們先拿小字典來看,或者是那一本字典比較漂亮,或者是有比較多的圖片,所以他們比較想要用那本字典查,但是他們的選擇卻可以做為覺得不公平的理由之類的爭執。)所以後S.V.就在遊戲前,先詢問所有想參加遊戲的孩子們,對某類單字的查詢是否有那些需求,是必須要先讓所有的參加者知道的,而說明的過程如何陳述需要的過程,但是孩子們在說明需求的過程,有時會遭到其他的孩子們嘲笑,S.V.在這些狀況發生時,就會和孩子們溝通嘲笑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或者是讓大家用紙條的方式寫出來,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每個人寫了什麼,只有]S.V.看了所有的紙條後,便告訴這些參加者必要的遊戲規則。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孩子們開始覺得一定要知道字典的規則,才能更快地找到單字。而這樣的溝通過程,也讓孩子們建立團體間的規範,這樣孩子們才會覺得獲得被尊重的公平,而孩子們也了解到履行契約的重要性,是為了保護自己。

當孩子們獲得食物資料簿時,早己建立了正確使用的觀念與保密的原則,但是卻發生一種S.V.最不想看到的狀況,雖然這樣的狀況其實在某種標準下是正確的,這種標準就是孩子們會用不是這個城市裡主要的語言來作記錄,或者是在某處說明記錄方式的符號,有哪些代表意義等之類有規則的記錄方法。因為當孩子們在記錄這些資料時,怕會有人偷看他們的資料,所以總是有他們自己的記錄方式,其實S.V.不需要看這些資料,但孩子們會跟S.V.說一些特別的符號故事時(這些符號故事不會S.V.知道內容,但孩子們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發明的圖案)S.V.一開始覺得還好,但當有孩子忘記自己的記錄方式或者不知為何用這種方式記錄時,他們就會跑來問S.V.該怎麼辦!對S.V.而言,這些資料是讓孩子們進行選擇貼心服務所依據的資料,只要孩子們看得懂就好,所以這個情況發生時,S.V.只好告訴這些孩子們必須重來,因為根據契約規定S.V.不能看這些資料,而家庭成員也不能看完整的紀錄資料,只能提供所有項目的數據或協助孩子們如何知道這些數據等輔助的行為。而孩子們依城市的規定符合法定的成人資格時,這個契約規定將可自動依城市的主要法令規定,成年的孩子們可依自人意願處理自己的食物資料簿但任何資料內容是有關於其他家庭成員或資訊公開後受到影響的相關人士,都仍可由此契約規定保障所有合法的權利。而當食物資料簿的所有者,不願再執行相關的記錄或擁有相關權利時,則依契約規定做到「確認」無資料外洩等情形時,則另簽署某種保密協定後,銷毀此食物資料簿

城市的生活者又可以如何藉由食物資料簿獲得貼心服務呢?以孩子們的情況而言,當孩子記錄完一年期的食物資料簿孩子們可以獲得選擇貼心服務的機會,但必須要通過貼心服務的測驗才可以得到適合他們的貼心服務,若孩子們所有的選擇都無法通過測驗時,則S.V.將會給這些孩子們特別設計屬於他們的貼心服務。Eva就是這樣的孩子,她的物資料簿可真是一種符號學的記錄,也可以說是一本繪本,因為Eva的拼字總是會少一個字母,Eva知道她會拼錯字,所以將字典裡的圖案或者是相關的符號,畫在她的食物資料簿。如果她忘了怎麼拼這個字或者是忘了某個語言如何表達這個食物,她就會用畫的來問S.V.或者是說明食物的用途,讓S.V.可以知道她在問什麼。而在一年後Eva完成了這本食物資料庫很開心地選擇了她最想要的貼心服務但是她的體力測驗沒有通過,所以無法獲得她最想要的貼心服務,然而她選擇了她也會喜歡的貼心服務但是她的健康測驗沒有通過,因為Eva曾經發生車禍過,而她一直沒有人可以好好照顧她的飲食,所以她的健康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最後她選擇了或許她可以喜歡的貼心服務,但是她的技術測驗沒有通過,因為這個貼心服務需要的技術是天文物理學的知識,對喜歡觀看星星的Eva希望能藉由這個貼心服務,讓她更有很多機會去看星星。至於Eva最想要的是什麼貼心服務呢?她想要能到航空博物館,體驗駕駛飛機的感覺,但航空博物館裡的模擬飛機,是真得就像正常飛行的情形,Eva選擇飛國際線的航空計畫,所以Eva無法通過體力的測驗;Eva也會喜歡的貼心服務是觀察建築師如何在工地裡監督正在進行的太陽能建築的工程,可是太陽能建築的工程會有很多檢測設備需要隨時偵測,這樣的過程裡會有很多進出的車輛,這樣的環境品質對Eva的健康狀況不好,所以她的健康測驗沒有通過,而為什麼說Eva”或許可以喜歡呢?因為Eva喜歡看星星,可是Eva居住的區域都是高樓大廈,而Eva也不能隨意地在晚上出門,到可以觀看星星的花園46公園裡,Eva是在參加這個貼心服務的測驗時,才知道原來看星星需要有天文物理學的知識,因為真正的星星不是像平常在地面上看到天空中會發光的星星,也不是故事書裡畫的小星星。關於這個需要天文物理學的貼心服務,其實S.V.是特意讓Eva參加測驗的,S.V.也知道Eva沒有天文物理學的知識,之所以會讓Eva參加的原因,是S.V.覺得Eva的空間感很好,尤其是Eva選擇航空計畫與太陽能建築工程後,所以想試試看Eva在這個測驗中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其實Eva在這三種貼心服務的測驗中,關於環境敏感度的測驗都有很高的分數。在天空中駕駛飛機,會有很多非訓練時能預期的狀況,但Eva對環境變數形成的飛航危機,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在太陽能建築工程的測驗,Eva選擇將建築物如何吸收最多太陽能的設計,包括定點檢測接收太陽能應在何時調整吸光面板;對於沒有學過天文物理學的Eva而言,她選擇用氣體的種類去檢查人類環境行為對觀測天空的影響,因為她認為人類生活環境的行為,製造出的氣體會影響環境的品質,所以她想這樣就不能有健康的身體去看星星。

S.V.Eva有這樣的想法感到訝異,而因為Eva的體力與健康都不是很好,所以S.V.Eva討論如何為她設計一個特別的貼心服務,因此希望Eva和所以被記錄的人能同意將她的物資料簿S.V.和城市診所的家庭醫師看,對那些被記錄的人,也就是和Eva同住的家人,從來都沒有時間了解Eva在做什麼,所以也不覺得這本食物資料簿有什麼重要性,因此也沒說什麼不好。Eva因此和S.V.城市診所的家庭醫師共同討論她的食物資料簿可以如何設計一個目前對Eva最好的貼心服務。當S.V.看到Eva食物資料簿時,S.V.很驚訝Eva的記錄方式,因為EvaS.V.以編碼簿設計的食物資料簿記錄成一個可以用量化的統計方法與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來進行的個案研究,這樣的記錄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很難做到的,尤其Eva擅於用正確的拼字。

S.V.了解Eva是如何做成這樣的記錄後,才發現原來Eva品味小組裡的某個實驗裡觀察「瓶裝葡萄果汁」47的保存方式與學會如何用冰箱後,她總是幫忙把家中剛購買回來的食物放在冰箱裡,以便觀察冰箱的保存方式及食物如何能被保存。而Eva是為了能正確地計算過期食物與剩下的食物,所以才去看專門介紹食物保存的字典,及弄懂什麼是過期的意思等之類的細節,其實這樣的動作在將建構資料的使用標準與資料內容的準確性48正確的(即研究強調的信度與效度),但是S.V.有點難過的是Eva花很多時間去了解的方法,Eva的家人只是覺得有點無聊,所以總是罵Eva看那些字典做什麼?有時S.V.會想是否是因為她的家人常否定她的想法與行為,所以不被支持的經驗造成她在語言與拼字上的問題?

透過對食物資料簿的分析,家庭醫師幫Eva安排一位營養師,告訴Eva如何可以透過食物的攝取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並安排復健師規劃Eva的復健計畫,因為Eva可以透過這個復健計畫,獲得能夠通過國際線的航空計畫測驗。而S.V.Eva的家人商量是否可以讓Eva完全地參與這個計畫,如Eva平日的外食費用可以讓她購買營養師所規劃的食物攝取計畫,而EvaS.V.製作餐點的準備工作,可以用這個薪資作為Eva參與復健計畫的費用。而Eva幸運的是能獲得診所裡部分的補助,因為診所正在和S.V.討論的「都市住宅學院」,其實是一種預防醫學的計畫,著重家庭醫師、復健醫師和營養師的團隊合作,提供城市居民一種自我健康照顧的服務,即「健康食療資格證書」,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用食療的方式來獲得健康,譬如無法找到過敏源時,就不能獲得此證書。S.V.和城市診所的醫療團隊所開發的貼心服務,即是藉由「健康食療資格證書」讓城市居民如何重視自我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健康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與休閒活動,並藉由「都市住宅學院」獲得適合自己生活品質的消費活動,將城市居住者的消費行為建構成維護生態環境的價值行動。

而在協助孩子們或其他城市居住者執行食物資料簿的過程中,對於記錄一年期的食物資料簿的過程,還有很多孩子也是跟Eva一樣,其實也包括許多受過教育的城市居住者,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學習需求,也用很多特別的方式記錄,而其中這些需要重新記錄的孩子們及城市生活者,居然開始對符號意義的歷史有興趣,在了解食物資料簿的記錄方式時,有些孩子們也想知道資料可以如何被記錄或者是整理,有些城市居住者想了解為什麼不同國籍的人會用同樣的符號來記錄同樣的事情,因此在S.V.的閱讀翻譯或者是讀書會裡,每次都會有很多精采的過程。這些精采的故事都是S.V.開發心服務與規劃都市住宅計畫的靈感來源。尤其是Eva的閱讀城市旅行49


Eva在閱讀城市中旅行 Eva travels during reading urban

「我們的語言有弱點與缺陷,就如同所有其它的事物一 樣。世界中出現的干擾,絕大部分其原因來自於文法。」

米謝‧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為雷蒙‧索朋辯解(Apoligie de Raimond Sebond)

(引自Niklas Luhmann,湯志傑、魯貴顯譯,2001)50

從字典書店裡的猜謎遊戲,孩子們可以在查字典的過程中,獲得許多食物詞彙的單字及應用不同語言溝通不同食物的名稱,也在猜謎遊戲裡學會了基礎的法律觀念後,尤以契約式的規範約定,讓孩子們也習慣在品味小組的過程裡,開始尊重每位廚師及麵包師傅特別的製作手法,包括如何選擇食材的種類、運用食材的特性、如何與鄰近的農夫建立契約關係以獲得需要的食材訂單、了解牧場的經營所堅持的限量奶製品等。在孩子們參與閱讀翻譯或各種讀書會、伴讀小組的過程,其實孩子們學會了如何用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團體對同樣事物的不同看法,進而如何針對這些不同的看法,在品味小組的實驗裡獲得一致性的認同。對S.V.而言,S.V.回想起Bourdieu的理論:

習性的養成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學會一個場域的運作邏輯,也同時遺忘了其他事物,正如布爾迪厄所指出的,大學教授的遺忘是一種有學問的無知(learnded ignorance),一種習性實踐的必然後果(Bourdieu ,2000:37)(Bourdieu,2000)51

如果說遺忘是學習過程必經的過程,其實遺忘似乎在呈現了學習者對事物接受度的內在潛意識反應。因為孩子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遊戲,所以他們願意花時間了解如何更善用字典,可是對有些孩子而言,他們的習慣是從參與品味小組的實作過程,才會主動想了解食物的名稱。這些孩子們往住在團體裡的遊戲裡,是不會主動回答食物單字的答案,但在過關後選擇食材去實驗的時刻,他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內就跑去拿他們想要的食材,或者是他們喜歡用的工具等,S.V.曾注意到這個現象—“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他們想知識的事物,也選擇一種方式面對他們需要知道的事物,雖然這種方式在學校教育裡是會被否定的。即使「school”這個字是源自希臘文”skhole”,具有休閒的意思,轉變為拉丁文的”skola”後,變成專注於學習或智慧辯論的休閒活動」。”Peter Senge在《學習型學校》一書中,用這個意義解讀成:「一個教育集會的空間(一棟「學校建築」)、接受教育的過程(schooling,英文做動詞用)、標準的學習經驗(嚴格的學)、及採用共同角度觀察世界的團體(一個思想學派)52」,不過這樣的說明似乎在教育體系裡所存在的文化權力結構,早己將此教育功能的集會空間,形塑為某種建構社會特定主流價值的機制,對於生長在沒有充足經濟安全家庭裡的孩子們,往往也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來讓這些孩子們有相對的社會行為能力,以發展他們的個人能力符合生存於社會主流的體制。不過S.V.相信孩子們是擁有他們各自獨特的生命價值,即使在社會主流的體制裡,他們的自我價值與特有能力是如此不被看見成績不好但體育能力很好的孩子不會看樂譜但聲音很好聽的孩子沒有芭蕾舞的服裝但感覺律動能力很強的孩子沒有錢學電腦軟體但可以用鉛筆素描畫出宏偉建築物的孩子然而這樣的社會真實證實了人們仍無法了解某食物鏈的生命過程,其中具光合作用的過程:使植物具綠色的葉綠素分子吸收太陽輻射能,即19世紀的生理學家Jacob Moleschitt說出「生命是光用空氣編織而成的」之後。當光合作用決定自然界的食物鏈,也同時讓太陽光促使人類視覺與身體調節的日常反應有所演化,不過人類團體所形塑的生活行動往往改變了對生命原有價值的反應,此非正向或反向的二分化問題,而是人們又會如何在生命的光合作用中獲得真正的空氣而好好地呼吸著?

和孩子們參與活動的過程,Eva曾經告訴S.V.一個想法,是關於《光的故事》53

S.V.只知道古希臘有哲學家Empedccles討論光的本質、阿拉伯文明開始光學研究、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惠更斯)的「波動說」認為光線是特殊的波動而確立「光波」的概念、Isaac Newton(1642-1727,牛頓)的光學實驗發表「粒子說」:光線由許多發光的小顆粒組成、與牛頓齊名的James Clark Maxwell(1831-1879)1864年發表新版「波動說」的「電磁波理論」(Electromagnetic theory)(將光波證明為高頻電磁波)攻擊牛頓的「粒子說」Albert Einstein(1879-1955,愛因斯坦)在忙狹義相對論的博士論文時提出新版「粒子說」的「光的量子假說」(假設光的基本單位是有能量卻沒有質量的「光子」(photon)光的量子(quantum particle):光為許多光子的集合體)攻破「電磁波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的物理現象等,而S.V.不懂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54,雖然其「波粒二象性」所解釋的「實相」(reality),將人們的觀察作為一種波動或粒子是表相的說法,也就是自然界沒有單獨存在的粒子或波動,而是「波粒」混合體的形式呈現,好像人類用各自的眼光看待表相及想像認為表相的意義,不過人類所具有的觀察是否如同「波粒二象性」所立意的電子一定具有波動性,為電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也就是人類各自具有的放大鏡又如何解讀顯微的特性。人類言語所解讀的意義似乎也在時空中的變遷過程,其解讀所獲得的感受亦或如Richard Strauss(1864-1949)作曲、Hugo von Hofmannsthal的劇本--Der Rosenkavalier(玫瑰騎士,1911126,Dresden宮廷歌劇院)55中,因時間感受的心境:Octavian(暱稱:Quinquin)Wie du warst ! Wie du bist ! Das weiss niemand, das ahnt keiner!(妳曾如何!現又何如!無人知曉,無人起疑!)Werdenberg元師夫人(Die Feldmarschallin Fürstin Werdenberg)說著「Jedes Ding hat seine Zeit.(諸事皆有其時)與自覺「Und in dem „Wie“ da liegt der ganze Unterschied(在這個「如何」裡,有著所有的不同)Sophie:(veryweifelt)Die leere Luft, O mein Gott. Mein Gott!(視而不見!天啊......天啊!)Sophie那暴發富的父親Herr von Faninal:「Sind halt aso, die jungen Leut’!(年輕人,他們就是這樣!)

S.V.可不是讀物理(physics)的,故找來正在討論熱學、熱力學的讀書會小組,幫Eva解釋她的想法Eva不知道這個讀書會將讓她成為下一位翻譯主持人,讓EvaDeutschland一個名為「河邊的人們」的城市:Dresden56--「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das Eckflorence)開始她的巴洛克閱讀旅行durch barocke57 Ubermacht

而這個特別的讀書會,是在一個討論「可用能:作功能力的度量」58的過程中讓Eva形成某種想法:如何藉由熱傳遞可用能因功的可用能傳遞與因質量的可用能傳遞中,又會形成何種減損原理?因此如何運用日常生活觀的第二定律:我們能如何有效的使用它--可用能的平衡:密閉系統與控制容積。

關於這樣的議題,S.V.想起在Nicklas Luhman的社會系統理論中,生態空間中存在著的作用,在一定範圍的系統中,如行政區的劃分限定了某種程度的密閉系統,但此密閉系統卻因為內部空間的行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正熵能,而當此密閉系統獲得來自此密閉系統以外的資源進行助益此系統的運作時,則形成負熵能的產生,使密閉系統得以運可用能的平衡,因此密閉系統的系統是無法以控制容積的方式,進行有效地減緩正熵能作用。曾有一個閱讀翻譯是這樣討論:「因為在以法律制度建構的社會系統運作過程,若以大學教育組織發展系所合一的行動為例,系所合一的目的是結合學系與研究所的資源進行總量控管的方法,讓大學體系的資源能在同一學系與研究所運用,而將學校的資源分配達到最高效益的功能。其執行面的分化系統思維對組織功能的運作,是使組織整體仍能持續運作的主要關鍵,係其運作的機制立基於執行面的效應最大化,亦即使制度面系統化思維呈現”近於平衡”,然而其中的”資源效益”卻似乎逐漸使人力資源趨於正熵能的發展,因此對於此難題的解釋,立基於組織功能的運作,僅就於制度功能之執行面思維其資源連結的可行性,然而連結資源的實際執行面,形成的”資源效應”雖呈現了”資源效益”的可行性,且過程似乎也達到了”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其”資源效益”卻亦間接地形成資源連結的距離與界限。對於人力資源連結之實際執行面的難題,相應於思維組織連結資源以具資源效益立基於資源本身的發展,具核心價值及資源分散化的特性,而學習型組織的特色為:個人與組織之發展結合並相互學習,形塑學習層次的組織資源效益,著重生活中學習與工作的意義與體驗,以系統思考建構持續性的學習機制及推動跨功能的行動學習,尤以學習型組織是形塑組織功能為組織學習機制,其中立基於資源本身的發展,在個人與組織互動場域的脈絡,使連結資源的實際執行面,更能具資源效益發揮最大化。」

然而Eva對於可用能的想法,著重在自然空間中原本就存在的物質能量與物理的作用力59所以人類的生活行動本身就是一個控制容積60,所以當人類用密閉系統去思考城市裡的所有發展時,若以其密閉系統規劃出的行政區進行社會發展的相關活動或行動,將會面臨自然環境的物理作用限制其可行性的運作。Eva曾在某本字典看到1967年的符號綱要,對於溫度符號不用絶對溫度、單位名稱第一個字母不大寫、但以人名為單位的縮寫要大寫,如SI單位:力的單位全名”newton”,縮寫”N”係以Sir Issac Newton為名。這樣的公制系統所創造出的符號意義,之所以被大多數人接受,因為國際貿易的經濟需求如汽車、飲料、製酒工業,所創造出一種符號語言的需要雖然美國仍是用兩種單位系統的期間,是多麼地讓工程科系的學生在學習與工作的過程,增加許多思考上的負擔。不過Eva曾試著用此功能定位的符號意義,討論Frauenkirche的建築空間與其在當地生活場域的功能定位,Dresden中的Frauenkirche—Meisterwerk des europäischen Barock61.(歐洲巴洛克最卓越的作品)此由木匠大師奧爾格‧貝爾設計的西方新式教堂(1726~1734年施工),因為大戰的破壞,於東西德統一後,英美以約1.79億歐元修建此教堂(1994~2005年施工)其中的綠圓頂設計似乎是象徵這個教堂能夠永遠獲得和平。

關於Eva提出對《光的故事》的想法,如同光合作用對人類生存所需要思維的環境的自然運作影響力,Eva覺得若說日光的出現,讓人們在這段時間裡進行工作以獲得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事物,那麼夜光的出現,是否能讓人們有時間獲得生活所需求的可能事物?這裡暫且不去想國際貿易造成北半球與南半球的互動,造成人類生活變成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畢竟白天與黑夜的存在似乎對人類社會而言,早就用鐘錶等代表時間的物體,取代了白天與黑夜的報時功能,或許會有人問為什麼公雞會在早上啼叫之類不知所以然的問題,因為人們早己將24小時的營業制度變成他們生活中必要的需求,不過也許是因為這個社會體制迫使某群人們只能在夜晚的時刻獲得工作的權力,幸運的話還可以隨時抬頭欣賞一下星星吧!。因為人類早己無法像燕子一樣,可以靠太陽和星空來定向,如候鳥用視覺和感覺信息,算出正確方向和最短路線以到達目的地,而在飛行路線中的休息、飲水時,用羽毛插在蔭涼處或水源旁做標識,以避免弄錯接下來的飛行路線。

也許Eva許多莫名其妙的提問,對許多物理學者而言,是種無禮的行為!因為知識閱讀的重點是在於如何將前人實驗的理論證實,進一步找到於生活中可運用的空間,以尋求知識真理的合一性,其中有些人認為漫無目的地討論知識,只不過是一場空談,可是對Eva而言,她只不過是希望能在閱讀的過程,對她自己有感而發的靈感提出一些想法,畢竟Eva只有在字典書店裡才能看書,她所擁有的讀書機會並不多,也因此Eva喜歡字典書店的原因時,當她看到不懂的字時,隨時有不同的字典讓她查這些不懂的字,也就這樣Eva很了解字典書店中任何一本書的位置,所以Eva獲得在字典書店工作的機會,有更多的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了解每本字典或專業詞典等特色及主要功能,Eva不僅為字典書店的字典們找到它們的價值,也為很多孩子們找到讀書的樂趣!Eva將字典的價值告訴需要字典的人們,譬如說在哪一本字典裡會看到很特別的圖示,以了解某一個字的所有用法的意義,並說明這個字的語言學歷史,是如何地受到人類生活的發展而改變,即使這個字在不同的語言改變了其意義的形式!Eva在猜謎遊戲的過程裡,也有感而發地設計了許多新的語言遊戲,讓孩子們在這些語言遊戲中感到快樂外,也了解如何重視語言文化差異的重要性!譬如說不同語言因為各地生活習慣的用法不同,造成孩子們學習上的困難,但是Eva告訴他們說語言是讓我們可以用來了解彼此的想法、獲得能力以學習世界上的知識、聆聽那些動人的歌曲,而不是讓我們在認識語言的過程,感到任何不快樂!只有當人們用語言暴力來傷害他人或取笑他人時,語言成為一種武器,才會感到不快樂。

Eva很羨慕在廣東湛江農村小學的學生金秋菊,因為Eva從小在都市長大所以沒有辦法像金秋菊一樣有個養蠶傳統的家鄉良桐鎮,所以學校裡可以成立養蠶小組,當上組長的秋菊看到鄰居家的阿姨餵小孩牛奶,而告訴很有養蠶經驗的父親:「用牛奶養蠶不也能長得更壯?」但父親的回答是蠶不能碰水,連沾水的桑葉都要擦乾淨才能餵蠶,否則肯定會拉肚子的。」但是她仍然相信自己的想法,用煉乳做初步的實驗,從加水稀釋、煮沸煉孔來消毒62後再用冷開水調製等使蠶不再拉肚子,而這個小組在3年內執行了許多實驗方案,如多大的蠶餵多少牛奶?煉乳和水的比例多少等,結果養出胖胖的蠶,吐出又長又白的絲、結出白中透亮的繭,為她們的家鄉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在知道這個故事後,Eva常常和一些和她有類似想法的孩子們,一同在字典書店裡開發一些新的實驗方案,其實品味小組裡有大部份的方案多是Eva用這些可能會被城裡的大人們嘲笑的點子,但這些方案卻讓Eva和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

如果您看過一部電影《冰公主》,敘說一位高中女學生為了完成動力學的物理報告,因而觀察溜冰場上準備比賽的溜冰選手們,其運動的模式如何受到空氣的阻力而影響其執行優美的動作及溜冰的速度,因此她在電腦模擬了一個演算公式,基於每位選手的體能優勢分析後,告訴每位選手如何可以達到某個溜冰動作的完美狀態。她的公式讓每位選手達到了比賽需要通過的標準,她也基於理論的實證性,自己參與溜冰的訓練,不斷地修正這個公式的演算法,讓她在與一群小學生的初級溜冰班級訓練中,在結業考試得到中級溜冰選手的標準。您就可以了解Eva也在字典書店的工作中如何進行類似的事情,因為Eva知道城市裡也有很多跟她一樣的孩子們,不是不喜歡讀書而成績變得不好,而是因為在家裡無法唸書的關係,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讀書才能獲得好成績的孩子們,也跟Eva一樣不知道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所以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Eva常和S.V.討論一些遊戲方法,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自信後,再不斷地藉由字典書店的猜謎遊戲中,讓孩子們找到自己喜歡的知識,從遊戲中將自己喜歡的知識與別的孩子們討論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自己不喜歡唸的書。因為這個想法,開始讓Eva和學校裡的老師討論關於那些功課不好的孩子們,希望可以有學校及老師們的協助,將遊戲設計為可以讓學生趕上學校功能進度的內容,老師們支持的原因是這樣他們才有足夠的時間教完所有的課程,且孩子們可以在假日裡透過遊戲去認識這些課程內容,以減少孩子們對讀書及功課的排斥。

其中有個關於葡萄酒的數學單位”—葡萄酒瓶的容量設計,這個遊戲讓Eva參考熱力學的知識,而獲得許多老師的支持,因為他們一起規劃不同容量設計與溫度作用的效果,並一同品嚐葡萄酒的風味。因此這樣的過程裡,Eva把生態學家強調的共生關係(symbioses)—具道德意涵的合作機制取代自由競爭形式,如同生態經濟學大師Herman Daly63不是用個體經濟學的定價和貼現來討論自然資源的「正確定價」及「找出正確的貼現率」,因為這樣的經濟制度只是可以用「最適方法」配置船貨以維持船的平衡,但卻忽略總載重量而超載沉船,所以著重總體經濟學維持環境的永續性,在以生態維護的必要限制中發展可行的經濟行動。然而這樣的過程即是S.V.所面臨的困境,因多數人只看短期利潤而非永續經營,Aldo Leopold這位美國生態保育之父也強調阻撓土地倫理(land ethic)進步的最大障礙是現代化的教育和經濟,把人類和土地的關係變得毫不重要,土地不過是城市間栽種穀物的空間。然而現今的環境己非十九世紀的美國西部,所以不能用Kenneth Bpulding的「cowboy economy」(牛仔經濟)來隨意使用水、木材和土壤,然而人類真得可以過著「spaceship economy」(太空船經濟)的生活嗎?--當每一種經濟活動都會影響有限的生物維生系統時,每一點消耗掉的能源和製出的垃圾都需經過仔細分析,並且回收以維持所需。

不過在Eva現在生活的城市裡,將永遠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Eva支持S.V.從當代設計風格的觀點開發都市住宅學院的方案,所以Eva以”葡萄酒瓶的容量設計”討論都市生態經濟與能量64的閱讀翻譯,讓Eva獲得到德國葡萄酒的新產區Sahasen--周圍種植的葡萄的Dresden,開始一趟閱讀旅行。至於葡萄酒瓶的容量設計”,了解Eva在Dresden的旅行後,會更清楚知道城市裡垷在流行的生活風格--”葡萄酒瓶的容量設計”,此設計的概念如同Firenze畫派著重透視的準確度一般,欲表達出葡萄酒農與葡萄酒商對葡萄酒品質的重視度。

在Dresden這個名為「住在河邊的人們」的城市裡,即易北河的佛羅倫斯(Elbflorenic)65是Deutschland, Sachsen(德國薩哈森州)很美麗的浪漫古典都市,其巴洛克(Baroque)風格的建築也增添不少當地的藝術氣息。雖然東西德統一後,才開始將戰爭破壞的歷史古績修復,然而今日的Dresden Schloss(17世紀奧古斯都的”綠拱頂”王宮)、好友Semper讓華格納重回音樂舞台的Semper歌劇院、擁有露天品酒花園的維克巴斯古堡酒莊等建築物、萊妮大街旁擁有動物園的Großer Garten(大公園)與Carolasee(卡柔拉湖)及在古老小鎮出產的Meissen66名瓷都在Dresden—歐洲後花園裡,存在著許多令人讚嘆的藝術品。在Dresden 的市中心,座落著許多大教堂,鄰近的學區與生活空間無不受到宗教意識的薰陶,這樣的情景(die Szene)也許在當地仍存在許多的爭論(die Szenen),若您支持當地人對2005年修復完成的Fraukirch(聖母教堂)所存在的景緻( die Szenerie)對他們的重要性,您也許可以了解為何上帝讓Dresden擁有許多令人忘懷的景色(die Szenerien)。

「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商業政策,尊重葡萄酒是神賜之物的原則,嚴格規定葡萄酒買賣的正當管道;同時在1304年~1309年間,博洛尼亞人Petrus de Crescentiis」出版標準農書《Ruralium commodorum libri XII》(務農書),其第四卷說明葡萄學的相關知識如葡萄樹、葡萄園(das Weingut)、和園藝學的研究67」,在過往嚴謹思維下發展的葡萄酒貿易制度,可以在Dresden周圍的葡萄園觀察到其歷史延續的脈絡,及德國民族性對葡萄酒的嚴格標準,不僅是商標名符其實,其對優良葡萄品種(die Gutedeltraube)與質量等級(die Gütelkasse,或質量規定die Gütevorschrift)讓人們不約而同地說”Alles gute !”(祝一切都好)。

葡萄酒市場因為葡萄酒酒商發展的商業功能,往往代表市場所在地的生活重心,影響整個區域的功能發展68及葡萄酒仲介制度對葡萄酒價格高低的定價,雖然酒莊可專心釀酒,卻也影響酒莊的實際生存空間。而德國生產葡萄酒,源自凱撒大帝征服「高盧」(今法國、比利時、瑞士、德國、荷蘭一帶),羅馬軍隊將釀酒術傳入日耳曼民族;卡魯魯大帝獎勵教會執行葡萄酒生產的工作,以Schloss Johannisberg(約翰尼斯堡)為中心的萊因河(Rhein)流域栽培葡萄,因為教會製造出的葡萄酒喝不完,才開始在市場上供應。德國優良葡萄栽培分為Mosel 河流域和Rhein流域,其栽培區分為五個區域:單一園地(Einzellage)、包括園地(Crosslage)、共同體園地(Gemeinde Ortstei)、地區(Bereich)、指定栽培區(Bestimmtes Anbaugebiet)69。Dresden周圍的葡萄園70是在東西德統一後,成為新的葡萄酒產地。

Dresden這樣的區域環境,讓Eva想起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帝的殖民城市—Sena Iulia,這座位於翡冷翠(Florence,佛羅倫斯)南方約70里處的古城,即今日義大利亞平寧山脈中部Toscana地區的文藝復興名城—Siena(西耶納),全城圍繞如同貝殼般的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而建,此又名為貝殼廣場的最高點「歡喜泉」71(Fonte Gaia),是為解決Siena的供水問題,1400年將低窪處的飲用水引至丘上的廣場,居民欣喜地在水管終端花了19年修起歡喜泉,其裝飾石雕即雕刻家 Jacob Quercia的作品!城市周圍的丘陵滿是葡萄園和橄欖園,由於政府規定民房外表不能變,所以其中世紀的風華仍找到其繁榮的遺跡,而象徵Siena的母狼雕像是傳說母狼哺育的孿生兄弟72Romulus殺死Remus後,在Palatino山丘自立為王而建立羅馬,而Remus之子西尼斯與阿斯奇維斯獲得神的幫助,騎著黑、白二馬到Siena建立城鎮,故Siena因此得名。因為歐洲民族大遷徙,哥德人的Longobardus(倫戈巴族:長髮族之意,以米蘭之南的Pavia為都)建立倫戈巴王國(774年被法蘭克王國滅),在亞平寧半島沿西岸向南發展,Siena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而開始發展,其商業、金融業及手工業的繁榮與翡冷翠開始城市的競爭,如1196年動工興建大教堂、1313年完成鐘樓,依義大利建築傳統完成主體構架後,開始動工白色、深綠、粉紅大理石的立面:三座羅馬式拱門為Giovanni Pisano設計、哥德式為14世紀G. Cecco完成,三組尖形天使鑲嵌畫具威尼斯風格,此哥德式的大教堂比一般哥德式建築更注重垂直與水平的協調,也許是跟早期著重建城的城市街道有關吧!在1260年的Montaperti之役大敗翡冷翠,創造世界上第一家銀行,此時造就了西耶納畫派,直至14世紀Siena開始衰弱,王公豪族控權、1559年併入Medici 家族統治的托斯卡納大公國,1860年歸併統一的義大利王國。不過Siena自古分成17個教區(contrada)所形成的「家族」,各區擁有自己的教堂、服裝和代表旗幟以相互競爭,流傳至今的傳統即源自軍事訓練的賽馬比賽--「無鞍賽馬節」(Palio)的嘉年華會,有穿著中古服飾的人揮旗或敲戰鼓、白牛拉著華麗的車及化妝遊行等表演。

而在Dresden南方舊城區(Altstadt)的新市場(Neumarkt)、Dresden北方新城區(Neustadt)等總是圍繞著文藝復興時期或16世紀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將Dresden的音樂節或聖誕市集、德國世界遺產Das Dresdner Elbtal(Dresden的易北河谷)呈現出中古世紀發展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共存的生態體系,尤其是2004年的”薩哈森梯田葡萄種植400週年”,除了Dresden旺季時己有的明輪船隊,帶著觀光客欣賞葡萄園景觀,體驗易北河的美麗時,可沿著易北河的單車徑(Elberadweg) 欣賞Diesbar-Seußlitz的葡萄園景觀,在400週年時規劃全新的”薩哈森葡萄涉步漫遊之路Sächsischer Weinwanderweg”(自Pirna到Diesbar—Seußlitz),將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欣賞這座歐洲最北邊的葡萄園。在這樣的葡萄園景觀路徑中,將人們的休閒生活融入當地的工作場域中,彷彿回到了農業社會中的生活—人們不會有如何分辨工作與玩樂的矛盾。尤其是Dresden是經過東德的統治,Dresden的生活者往往著重家庭的分工合作,以獲得生活中一切所需要的事物,因此家庭分工的工作態度是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分工制度的,如此也讓Dresden的生活者在工作的同時,亦能重視家庭生活。

Eva其實是支持資本主義社會的,然而她真得羡慕社會主義所能維護的家庭功能,雖然她並不認同社會主義所提倡的共享一切事物,因為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才是讓每個人的價值能夠在社會中獲得角色定位,或許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並非每個人都能獲得個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但至少資本主義所創造的分工制度確實是讓每個人能夠有更多選擇的可能,如果資本主義是能夠將消費主義建構在滿足個別化的群體需求,而非社會化的群體需要時,那麼資本主義的消費制度是可以結合社會主義的共享原則,讓生活者有機會藉由消費行為而獲得個人所想要的生活品質。如同Rudolph Arnheim教授所言:「藝術訊息的傳述不僅是再求取一種平衡的意象,因此藝術的美感並非僅是取得單一的彼此和諧,而是結合各種形式之形體張力的結果。如同人生的意義並非在於休息睡眠而在於我們醒時所產生的活動。」、與D’Arcy entworth認為「若以細胞的發展行為來看,成長的要件並誰歸於其自身的任何特質或潛力,而是隨其所屬的組織內角色位置的影響力量而定。73」,然而人們若沒有適合的生活品質以生活於適合的生存空間中,人們便無法在休息或睡眠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能量而進行這些生活行動,反而是更多情緒問題造成的衝突,讓人們無暇去溝通這些可行的和諧生活活動!

對於德國的地理環境,Eva是非常陌生的,尤其是在參考Dresden的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所建構的葡萄酒經濟後,Eva更想到德國所有的城市裡遊行,因為德國是個古堡國家,每一個州都有特別的城堡或花園宮殿等特別的建築,Eva認為中世紀的城堡建築與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別墅、花園、露台等建築是社會階級流動的過程,最具象徵性的文化互動形式---在商業貿易的過程,不同的社會階級因為經濟商品的交換而獲得對居住空間的品質選擇。所以Eva參考了很多關於德國的城市資料,如Köln(科隆)是德國第四大城—擁有中世紀的城市大門,在Köln可以參觀羅馬—日爾曼博物館及體驗Köln啤酒文化--Köln啤酒Kölsch及裝在Stange(圓柱玻璃杯)的上好發酵啤酒;Eisenach的Johann Sebastian Bach 故居被稱為“發出動聽聲音的博物館與聯合國教科文教組織在199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Wartburg(瓦特堡)—中世紀騎士文化、防禦要塞、華格納的浪漫歌劇《湯豪塞》、汽車世界(Automobile Welt: Dixi、BMW)、國際博覽會城市Hannover(漢諾威)的17世紀巴洛克園林藝術—Königlichen Gärten Herrenhausen(皇家花園) ,Berggarten(山地花園)是德國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即Hannover海洋生物館(SEA LIFE Hannover)所在地,曾召開過帝國城市議會的中世紀城市Rothenburg o.d.T.(羅騰堡)等等。

也許哪天可以在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即迪士尼公司以此建築描繪的“灰姑娘城堡“中,在一場浪漫的婚禮中品嚐Barolo(巴羅洛葡萄酒)後,並在Frauenkirche(聖母教堂)獲得新人的祝福,分享幸福的喜悅;或者是在格林童話中城市音樂家的故鄉Bremen(不萊梅)可以在德國航海學校(Schulschiff Deutschland)中認識這個於漢薩同盟期間的熱鬧城市,也可以參與帆船水手大會或巨型帆船大賽,一同在這個歐洲最大的成片集裝箱碼頭,感受到威悉河邊的林薩道—Schlachte(意指固定船隻的堤岸)充滿著航海生活的環境空間,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Bremen的市政廳與羅蘭雕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樣的自由空間又保有傳統文化的環境,讓人們在這個童話之旅的終點站感受到生命延續的力量!

這個生命延續力量的定位過程,如果各位看過Nietzsche《悲劇的誕生》(周國平(2000))的推薦文(pXV)指出Martin Heidegger在論述《Nietzsche的二個預定目標:「Martin Heidegger預定目標有二:近程目標是說明Nietzsche基本學理的內在統一性,以此說明(Aus-ein-ander-setzung)來宣告西方形上學的完結。遠程目標是希望闡釋存有力量和真理力量間的相互定位。……Heidegger提出五個專題研究的連結體系:1.存有性(Seiendheit)—追問「存有者因何得以如此存有」,2.存有者的整體(das Ganze des Seienden)—存有者如何在整體中存有」,3.真理的本質方式(die Wesensart der Wahrheit)4.真理的歷史,5.眾人在歷史中對真理的保任(Verwahrung),以NeitzscheDer Wille zur Macht- Versuch einer Umwertung aller Werte(權力意志- 重估一切價值的嚐試),說明形上學在本質上的統一:1.權力意志指存有者的存有,存有的本質,2.虛無主義指存有遺忘史,指有限存有者的真理歷史,3.永恆回歸指存有者的整體存有方式,存有者的存在方式,4.超人(Ubermensch)指整體中展開的人類行為,5.正義指存有者作為權力意志的真理本質。」;這個定位過程,若以《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提及三種變形「我告訴您們精神的三種變形,精神會變成駱駝,駱駝會變成獅子,獅子會變成兒童。(Za I,1.29)」,即人們如何傳承文化傳統的敬畏感是一種負擔的階段,這個負擔階段形成自己的自由,為創造新價值而形成批判鬥爭的階段,進而形塑兒童的新生階段自己轉動的運動被獲得神聖肯定。

人們會如何呈現Nietzsche描繪希臘的酒神精神(1870)”—審美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人們在不同階段的旅程,如同Nietzsche一樣,用觀看悲劇的方式個體解體與世界本體的融合,是為了獲得創造快樂的審美遊戲資格藝術家酒神,即每個人都可以在充滿春天情懷和麻醉飲品的審美遊戲裡成為日神藝術式的造型藝術者、詩歌創作者等,而在酒神節裡,阿波羅音樂(音調建築學)透過如同Kithara琴所解釋的音調,和諧地讓人們結盟,在和聲的記號模式中也讓人們與自然找到共處的方式(個體化原理,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若人們懂得如何善用生存的造型力量和節奏力量,以音樂的感情(das Gefühl / die Gefühle)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1788-1860)的無意識表象與意志狀態,戰勝其酒精亢奮或春情澎湃的心靈共鳴曲時,人們獲得的快樂不僅是由形體語言或聲音語言的符號互動構成可行性的共同體,更找到了表達自然本質原有生存的樂譜播放順序。
生活風格 (或以生活而言) 的價值:都市住宅學院( das Stadtbrau )

Value of life style (or just the life )Urban House

「歷史上沒有一場戰爭像在東南亞一樣,天氣的決定因素在作業計畫上扮演著那麼重要的角色。」Creighton Abrams將軍於1968年寫道74

關於Eva的”葡萄酒瓶的容量設計”,是在Eva看完介紹文藝復興的專業分類字典後,將”葡萄酒”聯想到 ”能量”75的分析:J. Mayer(1845)的「熱力學第一定律:人體能量需求與食物養分的關係」、K. Marx(1867)論述「勞動力:以勞動力(p283作為財富之價格基礎」、Serhii Podolinsky(1850-1891)「農業之能量平衡分析:能量價值論;勞動力投入之能量報酬(energy return)—結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生態基礎之能量分析」(1880)、 奧地利物理與數學教師Edward Sacher(1834-1903)在1881年出版《Foundations of a Mechanics of Society》探討「能量決定論:區域經濟之能量計算;能量可利用量與文化演進之關係;結合能量分析與經濟價值論」,(將價值分為交換價值、絶對價值、使用價值)、蘇格蘭都市及區域規劃師Patrick Geddes (1854-1932)「生產行為對能量與物質之需求;都市之能量基礎;社會能量觀」(指出「生產」應以物理學的能量為基礎,經濟會計帳未考慮到經濟行為造成的能量與物質之損耗,故建議由能量使用來劃分經濟與人類歷史的關係,此極影響都市規劃學家Lewis Mumford) (1883)、Ludwig Boltzman(1844~1906)「達爾文式社會進化論與能量競爭利用」(1886)、奧地利物理學家L. Pfaundler (1839-1920)由Boltzman的社會達爾文進化論,提出「物理觀點之世界經濟:能量推算之地球容受力(carrying capacity)」(1902)、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化學家Wilhelm Ostwald (1853-1932)《Energetic Foundation of the Science of Cutlure》--「可利用能量多寡與能量利用之科技為策動文化進步之根基;社會能量觀」(1909)(太陽幅射能熱之運作為永續性的經濟根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rederik Soddy(1887-1956)用熱力學能量觀批評當代經濟理論--「財富並非金錢資金,而是來自太陽之能量;投資為將能量用在可增加生產力之用處;通貨膨脹是由增加貨幣供給而物理資產(能量)未增加」(1921)(因資源具有(embodied)能量,未被利用之儲存能量,不是財富且會折損(depreciated)、美籍數學家Alfred Lotka(1880-1949)由Boltzman以競爭能量為進化依據,提出「最大能量原則」(maximum energy principle)(1922)(強調能不被淘汰之生物可輸入最多能量(maximum energy inflow)者,此「輸入最多能量」非最多之能量轉換,而是產生「最多有用之能量」可以助益成長。如一個人每天攝取能量為3,000Kcal,其中2,500Kcal用來維持體溫,500Kcal為生活能量消費(energy cost of living)如工作、衣著等,以再攝取3,000Kcal之能量。此最大功率原則將物理學之能量定律導引至生物科學,並說明生物系統之能量原理及系統之回饋功能)。

在這些能量分析的研究中,Eva從《光的故事》這本書中,藉由光合作用的知識聯想熱力學與能量分析的關聯性,不過這個想法對Eva而言其實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弄懂的學問,然而Eva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弄懂這些知識,因為她知道她可不像那些熱力學小組的孩子們那樣聰明,對Eva而言,她只想滿足她的好奇心,而孩子們雖然有時也會覺得Eva的想法很可笑,但看她喜歡參與實驗且總是會帶許多好吃的食物來到實驗室,也就總是耐心地跟Eva解釋基本的物理定律及一些太難懂的物理問題。不過這個熱力學小組也喜歡和Eva一起實驗的原因是Eva對葡萄酒瓶容量設計的想法,於某天Eva和這個熱力學小組一起弄”煎烤野鮭76”(Blistered Wild Salmon)的午餐時,和他們討論到的話題—葡萄酒瓶容量設計的生活風格。而他們總是喜歡對Eva愛吃鮭魚的習慣開玩笑,所以在開動前拿著有著色效果的防曬乳給Eva,問她要不要加些”調味料”?不過Eva會用大廚的語氣說:「請尊重野鮭原有的美味,特殊的醬汁淋在野鮭的身上可是攝取不到w-3脂肪酸哦!」,之後完全不理會這些研究生開的玩笑,其中專研化學的研究生知道Eva喜歡鮭魚後,還把蕃苆汁送給Eva,並告訴Eva在烹飪鮭魚前,讓鮭魚們喝下蕃茄汁或許可以獲得更漂亮的顏色哦!所以Eva有時也拿這些廚房裡的科學家沒辦法。好在Eva沒有提議要用拉丁美洲的海鮮料理—酸橘汁醃魚77(seviche, 西班牙文:ceviche),否則他們不知道用要拿蛋白質化學概論來開她什麼玩笑了!不過這些研究生似乎不會把放屁78這件事拿來開玩笑,因為油炸燒烤肉品與蛋類、辛香類蔬菜或蕪菁、蒜頭、蠶豆、白蘿蔔等易脹氣的食物混搭菜餚會容易形成硫化氫,這個是造成發臭屁的原因,氮氣居多的屁還有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少量氧氣的無味氣體、及微量的氨、吲哚、糞臭素等,這些氣體若在密閉空間中有電燒環通電的話,可是會引起爆炸等無法預期的慘劇。曾經希望能夠舉行如何解決臭屁為年度有獎徵答科學競賽的美國開國元勳Benjamin Franklin(富蘭克林)、了解臭屁研究重要性的美國太空總署長官們、在美國明尼亞波利退役軍人醫學研究中心著重屁醫學的腸胃病理學家Dr. Michael D. Levitt(1936-)與其兒子Steven D. Vevitt,即出版《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若能參與他們的食物實驗室,也許能讓他們獲得足夠的經費來研究為何一個體質強健的人可以一次放出類似二十連發射步槍的「二合元音屁」,雖然這個連響炮(響屁pétard的字源為爆響、爆烈)是無法用具有顆粒感的“鬥“(圓環形量器)來測量,然而其釋放的氣體量形成的極大震盪能將第七脊椎骨的延髓鞘斷裂而死亡。這樣的“氣力“因為氣體質地組成差異大而形成多音屁、或排屁管道窄而放出尖銳聲的屁如同腸子於飽腹時的清脆音等音樂的解讀,可能還需要找到一位肛門學醫師來告訴他們人體的肛門與彈性十足的括約肌是如何藉由重複收縮和開啟動作來扺抗物質作用力的過程,並“演奏“出「二合元音屁」?

在午餐享用”鮭魚料理”的過程,討論著用哪種葡萄酒來搭配鮭魚料理,例如燻鮭魚或螯蝦、介殼軟體動物可搭配酸味不強的乾白葡萄酒—夏爾多內白葡萄酒、皮諾白葡萄酒、皮諾灰色葡萄酒。在討論的過程裡,專研化學的研究生Wencker說了一個小實驗,若將密封的變性酒精和醋酸猛力搖晃,則會形成果香化合物—酯(ester),打開瓶子後除了酒精和醋酸的味道外,還可聞到醋酸乙酯(ethyl acetate)—鳯梨果香,而加熱酒精的氧化物質反應形成醛類(aldehyde)的化合物,會有杏仁、肉桂與香草的味道。Eva好奇為何在密閉的空間裡,可以經由一些力的作用而形成原本材料未具有的味道?Eva回想起藥師發現控制酒的糖份而達到保存酒的品質,那麼酒瓶的容量設計是否會影響運送酒的過程,形成某種搖晃力而改變酒的風味?而人們為什麼會對不同的酒香有所喜好,其實也呈現了人們對某種食物的依賴,如果說有喝餐前酒習慣的人們,他們又會如何接受用玻璃杯裝的酒?畢竟剛開瓶的風味一定會與己經和空氣接觸過的酒會有不同的香氣!專門裝頂級酒的大酒瓶設計也是因為讓葡萄酒接觸較少的空氣,雖然香檳酒可能沒有什麼差異,不過對葡萄酒的愛好者,也許看到飲用大酒瓶裝的葡萄酒人士或說者大酒瓶名稱的上流人士們,是表現出他們為同類的象徵吧!

對於頂級的波爾多葡萄園而言,大酒瓶的名字是酒瓶容量設計的專有名詞,似乎是葡萄酒農或葡萄酒商為強調葡萄酒的品質而發明出代表葡萄酒容量的名詞79,如“Magnum“是正常容量(小瓶:0.75L)的兩倍—1.5L,雙倍“Magnum“3L,極重的Jeroboam4.5LSalmanazar12小瓶(9L)Balthazara16小瓶(12L)Nebukadnezar20小瓶(15L)Melchior24(18L)及法國人在波爾多地區專用的名詞”Marie-Jeannes”2.5L;而法國人著重名稱的重視度,可從其對單位制度的提倡看出,法國外交官塔里蘭最先在1790解決交換的單位問題而提議制定公制法”--以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1公尺的標準長度,採取十進位計算的單位制度,在1875年的國際權度大會(CGPM)制定公制條約,在1960年第11屆國際權度大會中,制定國際單位制(SI: System International d’unités)80

如此單位式的思維,解決了國際貿易間不同單位的交換問題,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而著重測量的觀點,也是討論Frauenkirche住宅設計與葡萄酒容量設計的重點,因為Eva以測量的觀點來論述消費生活的產品如何著重環境的影響,而規劃出優良設計的規格,這樣的論述對S.V.而言,是發展都市住宅學院的依據之一,由測量獲得的分析資料,作為源分配的依據,若是在商業界的說法,即是成本分析在考量成本與可獲得利益的成本價值而都市住宅學院從城市裡的消費生活行為所規劃出方案,改變了消費的方式讓人們在消費的行為過程中,將消費行為變成蒐集資源的管道之一,例如都市住宅學院其中的方案閱讀紙本資料庫,將城市裡的知識學習者的影印資料,依據智慧財產權法等相關規定,進行影印紙本的交換利益將每年修習同一門課的學生可以重複使用需要閱讀的紙本之外,以節省影印資料的能源使用。而這個閱讀紙本資料庫又是如何具有測量的基礎呢?S.V.將影印的資料分類為各項知識內容後,統計各類資料的閱讀使用人數及閱讀次數,作為各類資料來源的著作者對知識流通的貢獻度,如某本介紹葡萄酒的著作,其影印資料的使用統計與原著作的銷售統計、主要介紹葡萄酒的消費量統計等定義為測量單位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參照城市空間的生活品質與文化指標後,S.V.思考著如何解釋城市裡的人們由閱讀的行動與消費行為而獲得對生活感到幸福的感受。

似乎S.V.希望能和20世紀偉大的都市計畫學家Le Corbusier(柯比意,原名為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一樣,藉由閱讀的力量以規劃完善的都市環境設計。由於Le Corbusier是經由許多城市旅行如1908年的巴黎之旅、19103月底到19115月初的德國之旅等及19世紀都市研究的閱讀如Stübben的《Der Städtebau(城市規劃)Henard的《Etudes sur les transformations de Paris(巴黎都市演變研究)Emile Vandervelde(1899)Les Villes tentaculaires(擴延的城市)而其在德國的旅行對「德國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工地」的印象,藉由建築語言的論述—Camillo Sitte的《Der Städte-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rundsätzen(城市構築的藝術)與授業老師勒普拉特涅共同計劃論述德國傳統城市經驗對瑞士現代城市問題的改革方案。此論述延續Le Corbusier在托斯卡納旅行後,在Wien停留時蒐集的都市研究資料,將Norimberga(紐倫堡)、慕尼黑、及Auguste Perret兄弟工作室熟悉鋼筋混凝土的運用方式等,而完成了《La Construction des villes(都市建構)一書。因此S.V.的都市住宅學院也著重閱讀的力量如何規劃於城市旅行的計劃中,尤其是這個城市旅行也讓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們,有機會利用休閒時間所獲得的閱讀知識,交換到各城市旅行的機會。

Eva討論藝術與文化的城市—Dresden的過程,發現Sachen州的城市發展除了巴洛克建築藝術的生活場域之外,也善用易北河的自然環境特色發展許多葡萄園景觀的步道與旅遊行程,如沿著易北河岸建構的走廊Brühlsche Terrasse 或象徵騎士精神的Früstenzug2007年被喻為德國機械史里程碑的藍色奇蹟橋等,此雖是現代人追求休閒生活的經濟模式,卻也呈現出文藝復興時期著重生活空間的功能而發展出的貿易文化模式。在Dresden近郊的Radebeul座落著法王路易十四選侯August the Strong Schloss Wackerbarth古堡,座落於羅馬時期發展的中世級城市中,此城市也是呈現出主教領地的歷史遺址與德意志王國建立「伯爵」制度形成日後由各諸侯國統治的歷史脈絡,其四周圍繞著葡萄園的景像讓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王公貴族或有權力的教會或騎士們將個人的土地規劃出葡萄園的經營模式與生活空間的景觀規劃,在這個古堡中的宮殿、觀景樓、酒窖、砂岩穹形地下室、宴會廳等都可以看出當時的景觀藝術建築思維。對於景觀所建構的生活場域,對S.V.而這是表現個人生活風格的方式之一,尤其是花園的景觀曾經也是德國醫生改善兒童健康與大眾生活品質的環境設計之一,因此S.V.也著重在如何將閱讀的力量,規劃出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的建築設計與空間設計方案,例如音樂學系或餐飲學系的學生們在練習、演奏或烹飪、烘烤的過程,其產生的能量作用或熱力作用,又會如何地影響生活的空間?這些類似生活行為對環境空間的影響,S.V.期能藉由都市住宅學院的場域行動來結合城市生活者的閱讀力量,共同討論並選擇適合這個城市空間裡的生活場域設計,進而共同開發都市更新的計劃來提升都市生活品質。

在這個規劃的過程中,S.V.回想起在後院的生態工程施工時,有一位大學生告訴S.V.關於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現象的發現,與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研究81,因此S.V.深信如何讓人們了解使用的生活物品是如何受到紫外線的放電作用,而影響我們進行生活物品消費的速度,此想法其實是來自於S.V.在和Eva討論看星星的過程,Eva說如果出生在德國維騰堡貧困家庭的克卜勒(1571-16..)在獲得文學碩士後,在教書的過程能自修研讀在圖賓根大學接觸的哥白尼日心說,進而利用其數學知識發表《宇宙的奧秘》(1596)--5個畢達哥拉斯圖形的計算獲得地球位置與行星的實際距離,這樣的成果得到星學之王第谷的助理工作,而有機會分析大量的天體觀測資料,並且發表《新天文學》(1609)解釋行星運動的軌道定律和面積定律,在1619年發現第三條天體運動的週期定律,而成為「天空的立法者」,那麼若她也有足夠的機會來閱讀相關的知識,她也許可以告訴S.V.為何她認為天上的星星在葡萄酒的瓶子裡。所以S.V.Eva在字典書店裡工作的原因,也是希望能早點聽到星星在葡萄酒瓶裡的故事。

Eva曾經嚐試用工程圖學的方法,利用電腦繪圖來建構一種行動空間分析模式,她思考這一個問題:計算出光照源與日照時間的移動速度與行徑後,是否能在驗證投影點位置的測量算出光照源於環境空間的位置與方位?而這樣的計算如同光照調整器的功能進行空間熱力的驗算基礎,她把葡萄酒瓶放在不同的光照點與投影點,並觀察葡萄酒玻璃瓶的材質變化,雖然她可能常常因為葡萄酒玻璃瓶中的星星而忘記要檢查玻璃瓶的變化情形,但是她這個驗算模式,其實對S.V.要選定舉辦都市住宅計畫活動地點時,提供很大的幫助。S.V.將之前蒐集城市所有的統計資料,利用這個模式進行空間活動的分析,並計算出這個環境空間的熱力變化在活動舉辦前與活動舉辦後有否多大的差異,也就是有多人可以參與這個空間活動而能獲得最佳的舒適品質與環境空間維護的品質!

對於己經獲得「健康食療資格證書」的城市居住者與孩子們,他們可以藉由參與都市住宅計畫的過程,協助調查他們的生活行為如何受到環境空間的影響,及環境空間又如何影響城市裡的生活行動,而這樣的參與過程,他們開始了解到食物資料簿是如何傳遞交換禮物的生命形式,因為他們從食物資料簿的記錄過程,開始重視飲食享樂與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尤其是「健康食療資格證書」的貼心服務,不僅將城市居住者與孩子們找到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食用的飲食之外,也開始了解到個人的生活消費行為其實是一種交換的形式之外,更可以是一種共存的生活消費行動,這就是S.V.在開發貼心服務時最想傳達的觀念,藉由消費行為所建構的交換形式,其實也是一種成本分擔的生產形式,消費行為的形成生產出建構生活品質的機制,然而成本分擔所創造的價格單位並不能讓每個人獲得最適合的生活品質,所以S.V.藉由都市住宅計畫開發的生活服務,將成本分擔的生產形式接續到建構生活品質的價值可能性,或許如同售後服務的思維,著重在產品生態週期的持續,即成本分擔的生產形式建構消費行為的價值,創造出建構生活品質的實質選擇權,因消費行為所建構的消費群體,其實是一種共同接受某種產品的族群,這個族群建構出的實質選擇權即是如何思維其生活品質的可能選項。

無論是由消費行為的印象形成的經驗(die Erfahrung)或消費過程中的人生體驗(das Erlebnis),都會影響日後的消費選擇。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創造了對某項生活產品的價值,透過消費行為的交換制度,某項生活產品獲得了再次被生產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將交換制度轉移到生產制度的運作,而生產制度的運作則形成對某類原物料的交換制度,對於原物料的交換制度是著重在農業、漁業、牧業、礦業等與天然環境互動的勞力,而創造了消費價格的標準成本分析,如出口或進口的農產品或原物料等成本形式。不過長期以來著重此標準成本分析的經濟發展,皆忽略了這些交換制度與生產制度形成的勞力需要,是否獲得了相對的勞力價值?不過這樣的思維並不是S.V.期望從都市住宅學院的生活服務中,將資本主義建構的被選擇的生產模式,能夠轉變為可選擇的交換模式,因為S.V.還蠻支持資本主義將消費行為創造出一種收藏家的生活模式,當每個人有消費能力時,每一個人都可以藉由自己所喜好的消費,成為各類的生活收藏家。雖然這樣的生活行動可能如同作家們創作的「生理學」82文選一般,不僅出現在通俗專欄的文學沙龍形式或在法國林蔭大道(der Boulevard)的街頭上叫賣的馬路報刊(die Boulevardpresse)、哄動性報導的馬路小報(das Boulevardblatt),也出現在城市街的拱廊街,除了描術連結大街與室內的拱廊街「生理學」作品或城市生理學的作品如《夜的巴黎》、《桌上的巴黎》、《結婚的巴黎》,如此資本工業式的建築形式--拱廊街,讓整排的屋主共同創造了一種逛街行為的遊街風格因此在城市裡的消費生活對城市的生活者而言是一種生理學式的經驗主義形式,雖然如此被創造出的消費經驗也許是源自資產階級份子、市儈(der Bourgeios, die Bourgeoisie)的生活。

法國城市作家將「生理學」式的文學產品建構出城市生活群體的閱讀行動與拱廊街建築形式所創造出的遊街生活方式,如此經驗主義的生活行動,對於Habermas將人的行為劃分成交往行為和工具理性行為的論述,如果把消費生活的經驗過程如同思維實踐理性的話語共識與行動的成功,那麼Habermas認為交往理性判斷標準的三大有效性要求真實性、正確性、真誠性,對消費者、貿易者與生產者是否能藉由產生消費行為的價格定位,建構出滿足需要獲得利益達到製造目的的同義性?此同義性的語言理解,即生產者與貿易者的工具理性行為遵守經驗知識的技術原則,所選擇的策略性行為如何確定目的合理性或理性手段?貿易者與消費者的交往行為遵守有效性的規範,如何獲得兩個以上的行為主體能夠理解此規範如何選擇相關的行為期(消費行為即此行為期待的認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工具理性行為(源自於對自然與生理、心理需要的理性動機,所自覺的社會行動)又如何因為貿易者與生產者的交往行為,建構出生活世界的普遍法則?這三者的同義性能否由消費行為的統計與分析中找到真實性、正確性、真誠性?也就是生產與貿易所建構的消費價格標準,此價格標準的真實性與真誠性所建構出的消費互動,是否也呈現出消費者藉由消費行為獲得正確的需求滿足?從Habermas將交往行為分為人際關係互動的協調性行為、自我規範善惡觀念的規範性行為、自覺情感與意願的表達性行為,來思維建構消費行為的語言共識過程,消費價格建構的話語規範形成品牌產品、二手拍賣品、快過期品促銷的成功消費,消費者是否在這樣的消費價格規範中,能夠獲得參與此消費討論話語活動的自由?畢竟消費行為的過程是無法以交往理性來建構其真誠性的合理結構!尤其是對於不同文化認知所建構的國際貿易活動!也就是Habermas強調出每一個文化類型都有各自的歷史合理性存在,而文化差異的交流和對話如何獲得平等與自由的溝通行動,即國際間需共同遵守一個倫理原則--如何讓不同文化的傳統、生活設計等社會模式被獲得相互的尊重。也許遵守話語平等的倫理原則,忽略了文明衝突論的「冷戰話語」形式,因為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歷史,殖民主義與二次世界大戰無疑實踐了1920年代德國哲學家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沒落》中鼓吹西方中心論的文化觀,並在歧視不同文化中所意識到西方文明沒落的恐懼,將侵略行為形塑為一種建構世界文化的世界使命,然而對於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將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定義為理性實踐的經濟發展,如此操縱理性實踐的合理化,也許將啓蒙運動的工具理性(手段理性)形塑為滿足貪慾的物化主義,藉由物化主義的消費社會制度建構其統治形式,然而在物化主義下建構的消費行為,若不開始遵重話語平等的倫理原則,那麼人類的消費生活將因為文化擴張形成的外部性問題如過期品的處理、製造作業形成的環境問題等,將永遠失去資本主義的消費行為所創造的效用(utility)即藉由消費獲得所需的生活品質。或許這個效用的定義為何被經濟學家Dorfman(1977)為柏拉圖最佳化(Pareto optimal)或柏拉圖效率( Pareto efficient),如此理想化名詞的規範思維,早就指出貪婪的人性如何忽略了自然環境的物理法則與放棄了擁有美好生活品質的幸福權利,而在經濟學的世界了建構此合理性的話語現代經濟體制將會是生活消費行動的社會訂單成本計畫與價值體系的媒合機制。

需求的訂貨要找誰買單? Who pay for the order of need?

S.V.開發都市住宅學院的過程,因為著重在音樂、餐飲活動的生活文化,所以也參考許多都市計劃法、食品衛生法、文化法規等執行依據,以參考規劃活動可行性的評估與限制。因此Eva告知所有的品味小組參與食物實驗室時為何需要記錄一些事宜及需要遵守的規定,並獲得參與者同意不署名的記錄內容後,也會協助以紙本記錄在食物實驗室裡所有的細節,讓S.V.了解如何在相關的法規裡執行這些與環境密切相關的生活活動,畢竟規範終究只是規範,並不能讓所有的生活者基於生活的能力強迫他們同意或接受,而規範有時往往也是限制生活能力如何選擇更適切的生活行動,所以這些記錄其實對S.V.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在品嚐各種葡萄酒於不同酒瓶與不同酒杯的設計活動中,有一些是環境衛生學的老師與科技發展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所以他們也曾著重在生活活動與生活行為與環境衛生的關聯性,Eva曾提出一個想法:「個人的消費行為其實是建構在社會環境消費的行動過程的,因為社會環境存有的規範制度建構某種合理性的消費行動模式,對於生活於社會環境的個人即使經由勞力或社會制度獲得的權力而交換到需求滿足或需要滿足的可能性,然而如此的個人消費行為是被建構在符合社會合理性的消費行動,而非自主性的消費行為」!或許對提倡環境衛生學的知識份子們而言,如果社會環境能夠建構一種理性的合理化消費行動,那麼消費行為的選擇才能讓生活的環境獲得消費經濟所帶來的利益,而不會淪落為維持生存空間的基本品質,以食物卷的形式交換到生理需要的消費行為。有一位環境衛生學(environmental health)83的博士研究生雖然不太懂什麼合理性的消費行動模式,但他強調出「人體內的環境與人體外的環境都是一種氣相、液相、固相的生活環境,而在生活環境與其周遭環境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化學性、生物性、物理性的社會經濟,而生存於某種形式上的都會環境」。無論是個人生活環境的品質影響因素應著重在不同年齡層的個人生活型態,或者社會經濟環境的品質影響因素應著重在工作機會的有無對個人健康的影響之類的社會結構層面及大都會環境生態如何著重綠建築(green architecture)的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等維護生存空間的自然機制,包含系統性規劃環境污染的控制,傳染物防制,安全的工作環境設計需參考毒理學(Toxicology)的知識,在工作環境中是否會形成某些外來化合物(xenobiotic)會如何從肺吸入(inhalation)、從腸胃攝入(ingestion)、經皮膚吸收(absorption)而影響主要器官的運作或形成過敏反應(allergic reaction)等,尤其是製造業、服務業的累積性傷害(cumulative trauma disorder, CTD),源自於化學性因子(毒性化學物質Toxic chemicals)、生物性因子(biological agents)及物理性因子(physical factors)的職業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s)如呼吸道的暴露有油漆溶劑及添加劑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含氯溶劑、甲醛)會形成頭痛、呼吸系統問題、過敏反應,醫療手術的可呼吸性氣膠(respirable aerosols, 粒徑〈10mm的氣膠〉與亞麻織品工業的微生物污染等生物氣膠形成的健康問題,及人因工程(ergonomics)的安全衛生問題如不良姿勢或持續性操作等職業者疾病。不過他無法說明為何職業醫學之父Bernardino Ramazzini1700年論述《De morbis artificum diatriba(Diseases of workers工作者的疾病)中,強調人因工程的持續性操作、不規律性操作或強迫性操作(forceful motions)形成的勞工疾病,仍未受到消費經濟模式的重視!即使1938年成立的民間組織--美國工業衛生師協會(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早己規劃出職業暴露的控制標準建議,尤其是制定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污染物的暴露閾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res, TLVs : 成立於1939年的民間組織美國工業衛生學會(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ication , AIHA)OSHANIOSH也參與TLVs的訂定過程)NIOSH也出版工業常用化學物質的健康標準及定期出版「警訊公告」(Alert bulletins),著重特定物質的危害控制(如鉛中毒、有機粉塵、矽肺症等)然而這樣的標準及訊息的公告似乎仍很困難地做出整合性安全管理(Integrated Safety Management,ISM)而人們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各種新的怪異疾病或不明原因的癌症等

Eva和這位博士研究生也討論到食物資料簿的內容,他提到如果每一位生活者都能習慣用食物資料簿來記錄平日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方式,這不僅是預防醫學的觀點,也是環境衛生學強調如何重視個人的生活形態,找到生存於環境中的健康生活方式。另外他也提到生化科技的產品消費問題,現代人往往依賴大眾傳播的廣告訊息,來選擇其想要的消費產品,而大多數人是不會先做基本的了解後再去購買維他命這類的產品,畢竟這個消費主義社會的時代早己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對醫師與藥師的重視度,專業建議的獲得與尋求只是消費行為的參考,消費者不習慣花時間了解自己現在需要什麼?而只是覺得可以需要什麼?他問Eva是否知道這些參與食物資料簿的生活者,有多少人是會先進行健康檢查或者是過敏源測試等檢驗後,依專業的建議而去購買這些生化科技的產品?而其中選擇消費的人又有多少人會接納藥師的建議?雖然他的確也不能保證尋求這些專業建議是否真得能夠讓消費者花對的錢而獲得健康的身體,也不能保證這些專業的說法又如何讓這些消費行為是這些消費者目前最需要的,況且也不是每個生活者都能有足夠的經濟來滿足這些主要的健康消費需要,更不用談及長期在工作場所中造成的職業病,可以獲得雇主的醫療補助費用!然而人們可以選擇的是如何讓自己獲得必要的消費資訊,讓個人的生活消費行為是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從注重個人生活形態的消費行為中,讓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因應這些環境衛生的問題,才能進而追求社會經濟面影響力更大的環境維護議題如水質淨化(Water Purificaiton)的聚合物混凝劑(Polymer Coagulants,中和表面粒子間的電荷以解決大量的化學性污泥)、紫外線照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UV消毒飲用水改善加氯消毒法會造成致癌副產物的問題)奈米過濾和逆滲透(Nano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利用分子擴散作用(molecular diffusion)移除大分子及二價離子)及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如下水道(Sewer System)的液體癈棄物(Liquid Waste)等。

Eva聽到1830~1850年在倫敦、巴黎、漢堡等歐洲城市盛行的霍亂及傷寒是源自於都市空間的家庭式化糞池(septic tank)等個人家庭處置系統(Individual Household Disposal System)的不適當設計,所以才開始進行解決都市生活造成的問題,如德國於1842年設立第一個大型的污水下水道、1887年州衛生委員會設立的美國麻薩諸塞州的Lawrence試驗站於1890年提出的都市污水處理技術。而家畜養殖場中液體癈棄物(非點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主要來源)的污水塘(lagoon)設計及降雨形成的都市地表逕流將有機污染物或無機污染物排入地下道形成污水處理廠的過量負荷,此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鄰近河川形成非點源污染的問題、工業污水等點源污染(point source pollution),也於1948年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1956年、1972年修定)1977年的清淨水法(Clean Water Act)1987年的水質法(Water Quality Act)等開始依水污染法規(Water-Pollutaion Regulations)執行美國州間及可航行水域的水質標準,並控制非點源污染的控制。Eva意識到光是人類的都市生活就會創造如此污染環境的生活行動,那麼如果又有很多人在都市裡有很多寵物時,又會增加多少污染而破壞了都市生活的品質?若人們無法計算寵物如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快樂,那麼人們會思維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議題一樣,試著去了解該如何讓寵物們獲得適合的生活環境,並減少其對生活的污染?當非當地物種的寵物以消費的方式被獲得居住當地的生活權利時,他們的不適應問題形成都市生活空間議題又會如何被處理?

對於都市生活中所有的消費活動,其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又同時形成多少都市環境維護的成本?這些都市環境成本該由誰來分擔?而因為這些環境問題損害個人的健康時,又可以如何獲得適切的醫療資源而重新獲得健康?似乎都市中的生活者早己不去思考這些無法獲得答案的問題,也接受了消費主義的物化生活形式,只是當人們有足夠的錢去購買設計師的消費產品時,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的想法認同品牌設計的理念而形成購買行為?有多少人只是因為買品牌是種流行驅勢的消費生活?諸如此類的想法讓EvaS.V.討論著都市的生活者又會如何認同都市住宅學院的生活服務,而形成這些助益生活環境品質的消費行為?S.V.將那篇社會學家如何說服自己選擇目的行動的翻譯作品拿給Eva看,但S.V.沒有告訴Eva關於S.V.與家庭醫學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營養師在花園裡散步時所討論的內容,畢竟Eva所負責的食物資料簿與其他的實驗活動,應該就可以了解S.V.如何運用設計的思維,來開發都市住宅學院的生活服務。此外S.V.並不想先告訴Eva的原因是,S.V.希望Eva可以先說明自己的想法後,如果她是S.V.的話,她又會怎麼進行這些解釋的行動?而這些解釋行動的目的如何能讓都市的生活者,不僅是接受此生活服務的交換形式,也認同此生活服務的生命禮物所為他們帶來的生命意義與生活品質!

Eva在看完了關於社會學家如何說服自己的目的行為並有所抉擇的翻譯作品後,她把與研究生共同進行的葡萄酒餐會過程,分享給S.V.並讓S.V.了解她如何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思考都市住宅學院的生活服務。在所有不同團體的葡萄酒餐會中,除了有關於食物料理與葡萄酒存放設計的化學作用、環境衛生學的討論議題外,Eva還跟一群飲食文化的業餘愛好者們共同討論著各國葡萄酒的消費文化,這些業餘愛好者是不同於酒狂一般的品味生活者,他們並不是著重在如何品嚐多麼珍貴的酒、也不是爭辯著何種料理又該搭配什麼樣的白葡萄酒或紅葡萄酒、也不同上層貴族們為了強調某個葡萄園生產的葡萄酒是多麼地另人感到幸福,因此拒絕再喝其他類似風味的葡萄園生產的葡萄酒。之所以成為葡萄酒的業餘愛好者,是因為他們都是統計學、資訊科學、情報知識的相關研究者,平日的分析工作讓他們有機會看到不同的消費經濟數據、各國農業生產與貿易進出口的數據比較、各國原物料或食品加工製造的交易數據等,他們會聚集在一起成為葡萄酒的業餘愛好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一場信息科學與環境生活監測指標的研究會上,有一位發表葡萄酒消費行為對葡萄園及鄰近環境生態的分析,而開始發現他們都認同各國對於如何維護葡萄園的土地價值策略,其實不僅是著重在葡萄酒文化的貿易活動上,而是著重在葡萄園的環境範圍多是座落於會有較長的日照區,因此他們開始共同討論著不同區位的日照區有哪些葡萄園?而哪些葡萄園在環境變化的因素下,又會作哪些處理而達到葡萄酒消費的需求?喜好這些葡萄酒的消費者又是有哪些文化的族群?

這些問題若和法國人討論的話是非常容易的,因為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商業貿易,法國波爾多酒的交易是由酒商進行主要的賣買仲介,法國的酒商曾經擁有很重要進出口貿的談判決定權,因此他們掌握很多關於葡萄酒與葡萄酒莊的訊息,因此法國酒商的文化歷史絶對可以與德國酒莊的地理歷史,一同討論葡萄酒的發展歷史。為什麼不是從酒莊的地理歷史來共同討論德國葡萄酒與法國葡萄酒呢?在德國國家專屬葡萄園,約銅礦區和TraiserBastei之間六公里的地帶,即沒有觀光名勝而保存良好自然風景區的納爾河河畔,是一個陳述為何著重在德國的地理環境來討論葡萄酒84的發展歷史,或許可以說討論一切德國的事物時,地理要素是一個最基本的歷史議題,因為德國的文化史包括了許多民族遷移的地理特徵,而法國酒商主導的葡萄酒仲介活動,深度影響著葡萄園的開發與生存,因此關於葡萄酒消費文化的討論,是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些議題,但法國酒商與德國酒莊的不同層面卻是思維葡萄酒消費文化如何呈現都市生活形態的二元合一性,即兩者發展的葡萄酒消費文化在都市生活的文化行動是同步進行的,因此無論是法國酒商或德國酒莊如何建構工具理性的消費行為,都發展出高度文化性的生活行動與消費者建立品牌的溝通形式!

而品牌的溝通形式中,無論是葡萄酒的酒莊名稱與葡萄酒名或葡萄酒瓶上的標籤,其所表達的不僅是葡萄酒酒莊所欲傳達出葡萄酒的特質,更呈現此出產年代的地理環境如何蘊釀此葡萄酒為人們所創造出的生活意義。如果有一位繪本畫家將葡萄酒的種子如何轉變為葡萄酒的過程,讓所有的葡萄酒消費者知道這些消費行動會以何種訊息傳遞給葡萄園的葡萄園農夫、釀酒師等工作者,及這片葡萄園的自然環境,那麼消費者又會如何衡量葡萄酒的價格與葡萄酒年代的珍藏定義?對於葡萄酒酒莊相信自己出產的葡萄酒是如何地擁有珍藏價值或品嚐的意義,Eva心想他們應該不會想用”Überzeugen“85(勸說)的形式表達人們應該要擁有這樣可貴的產品,或許部份法國的酒商也是如此認為,因為他們相信當人們有機會品聞這些葡萄酒的香氣或欣賞這些酒標時,就會了解到這些葡萄酒的價值。在葡萄園的土地上孕育的葡萄果實,是由大自然的生育力量,付予酒莊與醲酒師獲得美好的果實而蘊釀出完美的葡萄酒,也因此酒莊及酒商們可以非常自信地呈現每季特產的葡萄酒,傳遞大自然於每一個年度的重大勸說任務,在酒莊精心規劃的酒標裡即可了解這些意涵。他們相信熱愛葡萄酒的人士們,會聽到大自然所傳遞的話語,在購買葡萄酒的過程裡找到與大自然共存的一刻。只有在無法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在每一個重要時刻找到適合的葡萄酒時,酒莊及酒商們才會轉達大自然的勸說內容,因為將葡萄酒視為一種生命禮物的形式時,每個人會在不同的重要時刻,獲得適合自己的葡萄酒,那麼消費者和酒莊及酒商的溝通,全然在於彼此如何陳述這生命禮物的等待過程與賦與的時刻!然而人們生活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似乎都容易忽略了支配欲望行動的時間因素86,因此總是上演著無盡場次的《悲劇》(Trauerspielbuch)87

難怪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尼采,1844-1900)在《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快樂科學,書名源自法國普羅旺斯的方言-喻詩詞的藝術)著重格言的風格,用詩詞頌揚生命的快樂,同時用自然主義與美學論述生命行動,提出「上帝己死」的口號,說明人類不相信宇宙秩序,此口號的分析哲學,Nietzsche用前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小說風格--Also Sprach Zarathusf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1883-1885)以自然現象的修辭與故事透過古代波斯帝國國教--祅教(Zoroastrianism)的創教先知Zarathusfra(628-551BC),正式提出「永恆輪迴」的概念,Nietzsche18818月間散步在高山的森林中獲得的概念,訴說著「你們是永遠的存在者!永遠愛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地說:去吧!但是還要回來。因為,一切的快樂要求永恆!」,而Nietzsche如此以「快樂」論述宇宙間能量不滅與時間的無限性,有限生命的生活行動如何在無限時間中重覆出現,美國哲學家Walter Arnold Kaufmann(1921-1980)在翻譯Nietzshce的多數作品88後,也在《Nietzshce》評論:「永恆輪迴對尼采而言是一個觀念成分小於一個體驗......因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拯救其生命的時刻。」不過Eva比較支持法國社會學家Alian Touraine在《Le retour de l’acteur : essai de sociologie (行動者的歸來)論述希望的主體,其於1959年創立《工作社會學》(Sociologie du Travail)期刊與1968年的學運運動,將他的教學與論著奠定了法國戰後「行動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ction)的方向,如同Rose(1996)指出(p17)馬克思《費爾巴哈提網》「從認識世界到改變世界的抉擇,也喚回了原初社會主義正誼(justice)論詰裡Prounhaon對獨立手工匠(craftsman)做為社會智識與倫理之優化形象的想像」,在美國主渠社會學(mainstream sociology,即主流社會學)中,Touraine的巴黎/工運《五月運動》(1968)New YorkRandom House,以英文版(1970)出版後,影響美國反戰、進步運動和校園激進者,也將工業社會學的經濟發展形式,提出「programmed society(程控社會)的論點,將工業社會的「投注主要是用於轉化勞動組織」的製造文化如何朝向有利自身的方向發展,而將人類生活的社會空間建構為一種控制消費模式的行動法則,資訊化即是程控社會的主要機制之一,資訊化改變了人們對物質或知識的高度自由選擇權,也改變了人類生活的經驗價值。若康德認為「感官知覺藉由知識判斷好壞的真偽」,那麼當人們極度依賴程控社會所發展的資訊化系統,如自動化管理、電腦偵測標準等形式,那麼人類生活品質的發展與維護,是以人類的感官知覺來判斷,還是以電腦儲存的知識來判斷所有生活地區的生活品質標準?

對於這樣的問題,Eva覺得這就留給各個時刻的溝通者去選擇與面對吧!畢竟語言的溝通或者是訊息的傳遞往往在不同的時間裡,因為可用的語言形成某種可行性或限制性。對於語言的形式,Joshua A. Fishman在《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語言社會學,1991,黃希敏譯)提到具判斷性的語言(Language)、地理特性的方言(Dialect)、不具判斷性的語型(Variety)時問到「何時語區內的成員對什麼是語言、什麼是方言“’看法不同?又為何不同?」,並指出「語型自然而然因時日而產生變化,另一方向,語型也往往因外力(有意的設計)而改變。一度曾活躍於大學、宮廷的語型,後來為大眾使用或淘汰,.....語言的普遍社會現象及關乎語言的自主(autonomy)即一種語言系統或至少一種系統內的某種語型,具有其獨特性及獨立性。自主通常對於用幾種全然不同語言的語區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全然不同的語言原來就有其語言距離(abstand linguistic distance),各自獨立是理所當然的,......而同一語區內可能有好多種在語言上、詞彙上、文法上都極相近的語言,那麼它們之間弱者受到強者非自主的附從關係,可能成為政治上附從的理論基礎。促成語言自主的主要工具即語言的標準化,......字典、文法書....代表了語言自主的可能性,並且藉著引進新詞彙,強調幾種發音及文法結構(標準相去甚遠者)更可培及增進語言的自主。」

關於語言自主的界域,Eva還弄不懂這位被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Voltaire(伏爾泰, 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於《Candide(老實人)描述為Dr. Pangloss的德意志觀念(Fichte-Schelling-Hegel)論者Gottfried Wilhclm Leibniz(1646-1716),他用(la force, conatus, die Kraft)說明最自然的真實原子—die Monade“(單子,單元;英文:monads)如何構成物理世界(複合組織composite),如何以spontaneity(自發性,自然發生)的主體性哲學聯想觀點的界域(der Horizont)“在德國哲學成為運作概念“(operational concept) --「人類心靈的自覺活動所建構的層層界域」。Eva回憶起從在字典書典學習不同語言的單字、各國食物的詞彙,參與食物資料簿中使用的記錄符號、品味小組在食物實驗室裡用的單位代碼源自於不同地區商業貿易的需求設計、不同城市生活者對城市空間的表達方式或語言的溝通等,這些語碼化的生活互動對Eva而言,似乎人類的生活串連起一種模糊地帶的存在,如同六個人即可凝聚的網絡形式,而這個模糊地帶卻具有類似病毒程式資料庫的功能機制,隨時在某個時刻發起病毒攻擊,破壞著人類生活的環境,然而有多少人會嚐試在這些語碼化的生活行動,將過度浪費與危害環境的消費生活,用消費制度改變此病毒式的生態行為?此分析是否能用Leibniz的單子論或其創立的微積分基礎原理所建構的邏輯記號法?畢竟Leibniz的認識論處理過法國的理性主義(真正的知識來自「本有的觀念(innate ideas)」,即先驗性)和英國的經驗主義(真正的知識由經驗獲得的「感性觀念(ideas of sense)」,即經驗性)!其演算推論器如同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1925)的《Begriffsschrift(1879,概念文字,Concept Notation/Concept Writing)的邏輯學論述。不過也許就暫且同意Nietzsche在《Also Sprach Zarathustra(林建國(1989))論市場的蒼蠅」中提到「飛揚吧,我的朋友,深入您的孤寂,和到那空氣新鮮刺激的地方!您的職責不在於噓趕蒼蠅。」。

現在的Eva是無法思考這個關於「幾何學的理性真理(truth of reason)“中如何有必然性,或上帝才知道的事實真理(truths of fact)“如何從偶然的現實經驗在理由律的判斷存在」,Eva只是開始有個這樣的提問關於存有各自內在構造與作用法則的單子如何可以由知覺(perception)或表象(reprasentare)在不同階段表現被表現出來!因為Eva仍沉浸於Dresden的浪漫風景,也許在她完成於Dresden(德勒斯登,意為住在河岸的人們“)的旅行後,她會有所新的思考方向與討論的對話吧!

不過,Eva還想到國際博覽會城市Honovere(漢諾威, 意為高高的河岸“)旅行,希望能找到Leibniz的蹤跡,再開始思考這些符號的語意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