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June 5, 2007

不朽的大提琴家

這些天閱讀著提琴音樂的書籍,讓自己沉浸於音符的世界,雖然不會拉提琴,但閱讀文字的過程,仍是讓自己感受到這些大提琴家用生命演奏的樂章,其分享生命的熱忱令人感受到同樣的生命熱度。畢竟能拉出一把好提琴是一回事,在練習中的技巧又是一回事,而發展出自己的演奏風格又是另一個自我面對的旅程,對外界而言似乎都是提琴家與其獨有的提琴反覆練習的動作,然而其時間維度所累積的演奏能力,是需要有同樣付出努力的生活行動家才能感受到的,尤其個人肯定自己的演奏能力,亦是需要自我挑戰的勇氣,畢竟提琴家的世界是多麼不容易發展個人的獨特性與其他樂器協奏的平衡。發展個人風格是為了自己生命成就的夢想,協奏的功能是表現提琴歷史傳統所發展出的優美高雅特質,在這似進似退的的近似平衡過程,可想而知的是提琴家們多麼地心力憔悴於如何平衡,又需費心思如何讓自己的風格與技巧展現得更完美!
似乎提琴的樂曲發展脈絡,如同提琴結構的設計理念:各項結構各具有獨有的功能,亦與其他結構互為作用形成整體的提琴功能,以演奏此提琴獨有的風格;而提琴樂曲則由長久以來的伴奏,讓提琴結構的分工達到互為平衡的發展,不僅提琴本身的演變能發展至不同琴曲的風格,琴弓的發展也是讓樂曲更能達到維美的境界,此一漫長的旅程至十九、二十世紀的法樂第學派的發展,使提琴的演奏獨出一格,並展開全新的樂章。不過提琴的歷史與美學似乎還不是現在淺讀提琴知識的我所能夠深切體會其奧妙的生命節奏,畢竟其生命發展的歷史過程的漫長,是需要用心及時間去慢慢思維的。

No comments: